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文化反哺的视角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化反哺是在文化传承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现代社会文化急剧变革和发展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和必然性,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掌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和法律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心理素质和品德能力,促进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
龙涛
机构地区
长春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
出处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反哺
视角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4
1
陈正良.
"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1):95-100.
被引量:18
2
崔玉娟.网络教学不能“重智轻德”[N].中国青年报,2010-3-10(3).
3
董玉辉,赵海平,李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体性空间[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2):17-19.
被引量:4
4
胡景娣.
文化反哺背景下对成人教育的重新审视[J]
.继续教育研究,2006(5):36-38.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陈丽萍.
论后喻社会中的文化反哺[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21-23.
被引量:5
2
柳士彬,杨启亮.
“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J]
.教育评论,1996(1):34-36.
被引量:21
3
周晓虹.
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
.青年研究,1988(11):22-26.
被引量:229
4
周怡.
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
.社会学研究,1994(4):67-79.
被引量:87
5
龚界文,胡静.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
.青少年研究,2004,4(3):15-17.
被引量:3
6
刘绍学.
“破”与“立”——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6):12-16.
被引量:15
7
张伟强.
高校德育时空论[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144-146.
被引量:2
8
李辉.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J].高等教育,2003,(2).
9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53.
10
黄 济.
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1):7-11.
被引量:25
共引文献
24
1
宫秀丽,刘长城.
青少年期社会化双向模式的发展特征[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4):27-31.
被引量:3
2
陈萍,金保华.
刍议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变通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2):146-148.
被引量:4
3
王为全,李艳菊.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2):169-172.
被引量:7
4
李涛.
老子思想对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2010(9):37-38.
被引量:1
5
沈江,张涛.
“谈心屋”兼职辅导员工作机制初探——以南通大学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9-171.
被引量:3
6
王诗怀.
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研究综述[J]
.神州,2012(29):233-233.
被引量:1
7
王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反哺[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11):303-303.
8
崔囡.
青年“文化反哺”启迪下的成人教育发展策略[J]
.当代继续教育,2013,31(1):32-33.
被引量:5
9
刘长城,宫秀丽,魏晓娟.
青少年双向社会化模式与亲子关系研究[J]
.青年研究,2013(3):27-39.
被引量:4
10
胡澜.
论“三喻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3(12):9-1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6
1
白显良.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2):47-50.
被引量:7
2
柳士彬,杨启亮.
“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J]
.教育评论,1996(1):34-36.
被引量:21
3
周晓虹.
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
.青年研究,1988(11):22-26.
被引量:229
4
龚界文,胡静.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
.青年探索,2004(5):20-23.
被引量:26
5
陈正良.
"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1):95-100.
被引量:18
6
王凡.
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9):41-44.
被引量:8
7
吴小红,冯泽永.
从“文化反哺”现象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
.当代青年研究,2006(6):67-69.
被引量:3
8
张臣,王健.
文化反哺视角下教师权威的解构与重构[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9-11.
被引量:11
9
卢旭.
“文化反哺”的挑战及教育的回应[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8(3):20-22.
被引量:4
10
石国亮.
从网络语言看青年文化的反哺功能[J]
.中国青年研究,2009(7):84-87.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4
1
沈丽巍.
论“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4):75-77.
被引量:6
2
余启军.
“文化反哺”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理与路径选择[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1):161-164.
被引量:5
3
刘海涛,虞满华.
文化反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2-95.
被引量:1
4
路海华,孙丽娜.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困境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69-7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姚媛.
网络文化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4(2):86-88.
2
邓锐.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权削弱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
.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0(1):119-125.
3
王忠春,孙绪民,冯秀芹.
实效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互动视野与人文特色——以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视角[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2):49-51.
被引量:2
4
沈丽巍,于秋佳.
“文化反哺”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2):60-61.
被引量:1
5
刘红艳.
网络文化视域下概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究——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J]
.亚太教育,2015,0(1):68-69.
被引量:1
6
余启军.
“文化反哺”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理与路径选择[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1):161-164.
被引量:5
7
黄丹霞.
“网络文化反哺”视域下的青年工作创新[J]
.商,2015,0(19):221-222.
8
邵丽娜,司馨钿,王晓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构想[J]
.决策与信息,2015(30):98-99.
9
刘海涛,金承志.
文化反哺视域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逆向性影响及对策研究[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7,32(3):6-9.
被引量:1
10
刘秋艳.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9):106-107.
被引量:3
1
kieboat.
与德国严谨法律生活的亲密接触[J]
.留学生,2005(1):30-37.
2
罗泽云.
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J]
.湖南教育(综合版),2001,0(18):28-28.
3
刘美玲.
浅谈法律生活体验教学的含义和特征[J]
.新课程(中学),2013(1):114-115.
4
赫崇莲.
小学教育中学生品德能力培养初探[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8):339-339.
被引量:1
5
杨克洲.
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能力之我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8(6):14-15.
被引量:1
6
傅姗姗.
探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10):12-12.
7
王超麟.
探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12):63-63.
被引量:1
8
左斌.
浅析语文和品德与社会的有机融合[J]
.科学咨询,2010(18):70-70.
9
李燕.
探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5):69-69.
10
孙明花.
论创造个性的特征[J]
.运城学院学报,1992,13(3):66-69.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