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多灾变区域山地旅游开发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山地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在这一多灾变的特殊区域发展山地旅游,应先采取相应的措施突破多地质灾害、游客认为到此旅游不安全的心理定势等因素的限制,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山地旅游的发展。
作者
李娟
机构地区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科技经济市场》
2010年第9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多灾变区域
山地旅游
龙门山断裂带
限制因素
分类号
F592.7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王莉萍,四川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集中爆发考验震区重建[EB/OL]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31/191121011021.shtml,2010,08,31.
2
杨振之,叶红.
汶川地震灾后四川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的基本思想[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6):6-11.
被引量:14
3
李晓琴.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2):107-110.
被引量:16
4
李小波,廖丹.
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旅游安全格局构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130-136.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印开蒲.
沿威尔逊之路,重返中国西部花园[J]
.中国西部,2004(6):14-20.
被引量:2
2
陈茂勋,等.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景观考察指南[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3
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遥感数据分析(内部资料)[R].2007.
4
罗杓社,等.四川地震资料汇编[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5
国民公报,1933-08-26(7).
6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成都龙门山国际山地旅游大区策划[R].2007.
7
四川灾后旅游重建规划课题组.四川灾后旅游重建规划[R].成都:四川省旅游局,2008.
8
骆耀南,俞如龙,侯立玮,等.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9
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课题组.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07.
10
金文正,汤良杰,杨克明,万桂梅,吕志洲,余一欣.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J]
.地质学报,2007,81(8):1072-1080.
被引量:102
共引文献
31
1
曹雪梅,刘琨.
以重建生产力为目标编制灾后重建规划——以龙溪乡羌人谷东门寨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42(S1):63-69.
被引量:1
2
甘露,刘燕,卢天玲.
汶川地震后入川游客的动机及对四川旅游受灾情况的感知研究[J]
.旅游学刊,2010,25(1):59-64.
被引量:28
3
李晓琴,缪寅佳,高鸿.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多样性评价与开发战略[J]
.资源与产业,2010,12(1):33-38.
被引量:3
4
刘妍,程庆,钟洁.
震后来川游客旅游动机及心理感知度分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137-141.
被引量:10
5
马琳.
灾后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的重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6):34-38.
被引量:10
6
沈昌明,党永进,戴俊岭,王兴双,丁宝林,傅恩清.
戈壁野营驻训我部开展卫生防病的实践体会[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4):772-774.
被引量:1
7
陈乾康.
关于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优化的思考[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3):101-106.
被引量:4
8
李娴,殷继成,李晓琴.
基于时空三维角度的西部地区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2011,27(7):124-127.
被引量:5
9
Sun Kun,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
The Dual Model for Tourism Resource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9(1):78-84.
10
刘波,牟江.
基于川西林盘保护的新型农村聚落规划设计[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2):252-255.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17
1
陈美璘.
贵州山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9):103-104.
被引量:2
2
苗学玲,解佳.
扎根理论在国内旅游研究中应用的反思:以旅游体验为例[J]
.旅游学刊,2021(4):122-135.
被引量:48
3
郑向敏,宋伟.
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2005,19(5):1-7.
被引量:38
4
李志刚.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7(4):90-94.
被引量:161
5
张述林,姜辽,张彦歌.
空间思维观下的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刍论——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J]
.人文地理,2008,23(5):84-87.
被引量:13
6
何雨,石德生.
社会调查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讨[J]
.调研世界,2009(5):46-48.
被引量:29
7
张敬伟.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235-237.
被引量:73
8
贾旭东,谭新辉.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
.管理学报,2010,7(5):656-665.
被引量:345
9
王璐,高鹏.
扎根理论及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10-18.
被引量:196
10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被引量:1097
引证文献
1
1
黄佳杰,巴兆祥.
山地旅游安全事故致因研究——基于“三山五岳”的文本案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3):201-208.
1
欢迎订购《山地旅游开发与管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6):99-99.
2
欢迎订购《山地旅游开发与管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34-34.
3
杨志法,尚彦军,李丽慧,傅燕,黎筱筱,何万通.
山地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4):703-710.
被引量:12
4
罗斐,邵金强,张磊.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贵州山地旅游区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
.贵州地质,2016,33(2):140-144.
被引量:3
5
涂琼华.
GIS在山地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87-90.
被引量:4
6
郑霖.
论中国名山的分类[J]
.山地研究,1998,16(1):21-26.
被引量:6
7
刘长运.
鸡公山旅游气候初探[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1):73-74.
被引量:16
8
沈海燕.
高中地理第一课[J]
.地理教学,2011(18):14-16.
9
山地地理[J]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1999(1):22-23.
10
陶建军,全斌,袁开国.
湖南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衡山和雪峰山为例[J]
.热带地理,2009,29(2):172-176.
被引量:9
科技经济市场
2010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