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0年第3期74-78,共5页
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9
-
1李华,张卫国.职业生涯高原的产生因素与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8(9):3-4. 被引量:4
-
2李国昊,白光林.职业高原产生机制分析及其启示[J].经济师,2008(9):233-234. 被引量:3
-
3王海英,肖东生,梁波.职业高原研究的文献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53-57. 被引量:17
-
4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模型的建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18-20. 被引量:9
-
5林长华.职业高原的结构与测量[J].湖湘论坛,2007,20(4):102-103. 被引量:4
-
6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中的层级高原[J].企业管理,2007(7):93-95. 被引量:9
-
7陈剑.西方职业高原现象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22-26. 被引量:14
-
8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高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348-355. 被引量:45
-
9马远,凌文辁,刘耀中.“职业高原”现象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26(3):531-532. 被引量:102
二级参考文献79
-
1马远.职业高原的一种有效应对策略——浑沌理论[J].现代企业,2004(7):49-50. 被引量:3
-
2鞠鑫,邵来成.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应用心理学,2004,10(3):58-62. 被引量:24
-
3李爱梅,曾小保.职业生涯中的“职业高原”现象[J].人才开发,2005(1):6-7. 被引量:15
-
4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高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348-355. 被引量:45
-
5江婷.关注员工的“职业高原期”[J].企业管理,2006(1):90-91. 被引量:9
-
6郑爱翔.“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06(1):46-47. 被引量:4
-
7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2006(4):72-75. 被引量:56
-
8陈仙歌.职业生涯中期的职业高原现象分析及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06(6):20-21. 被引量:7
-
9李志,江婷,邓碧会.国有企业青年科技人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22-26. 被引量:4
-
10王艳杰.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6):104-106.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169
-
1罗义.产教融合背景下烹饪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高考,2019(31):197-197.
-
2苏磊.学习博弈行为对组织学习机制的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S1):28-31.
-
3苏文平,马野,胡海.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J].职大学报,2009(1):77-80. 被引量:1
-
4蔡圣刚,梁敏.不同类型员工职业高原的调查与分析[J].消费导刊,2009,0(17):111-111.
-
5刘洪.论讲解员的职业倦怠[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0(2):16-23. 被引量:3
-
6邵洁笙,潘宁红.跨过职业生涯高原[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22(2):48-50. 被引量:6
-
7冯耕耘.导游员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82-85. 被引量:45
-
8陈鸿飞,李爱梅,凌文辁.面对职业高原该怎么办[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22(6):31-33. 被引量:11
-
9赖碧淡.提升网络时代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探讨[J].情报探索,2005(5):106-108. 被引量:2
-
10刘欢.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之我见[J].新世纪图书馆,2005(5):71-7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72
-
1殷绪杰.将“金字塔”压扁——浅谈如何实现饭店组织结构扁平化[J].市场周刊·理论版,2004(7):35-37. 被引量:2
-
2李楠.高校教师的职业高原问题探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0(2):77-81. 被引量:8
-
3石修俊.挑战性工作对员工的激励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0):33-36. 被引量:4
-
4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高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348-355. 被引量:45
-
5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2006(4):72-75. 被引量:56
-
6张晓华,毕文军,赵尊英.试析职业高原现象[J].职业时空,2006,2(09X):16-17. 被引量:2
-
7陈剑.西方职业高原现象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22-26. 被引量:14
-
8余琛.知识型员工的职业高原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6):929-933. 被引量:13
-
9王艳杰.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6):104-106. 被引量:16
-
10董吉贺.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特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5):50-51. 被引量:10
-
1艾米·莫莉,南风(编译).羡慕朋友们的平凡[J].才智(智慧版),2013(10):9-9.
-
2于壬(编译),绿箩(图).改变女性职场地位[J].品质,2012(7):51-53.
-
3林琳,暖花(图).三十而“栗”[J].品质,2012(7):48-50.
-
4艾米·莫莉,南风(编译).羡慕朋友们的平凡[J].做人与处世,2013(15):29-29.
-
5职场红灯:高职高薪谨防昙花一现[J].现代交际(社交商圈),2005(12):59-59.
-
6施伟德.提醒: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J].致富时代,2007,0(10):8-9.
-
7Ian Simpson,刘梦玲.职场女性怀孕广遭歧视(英文)[J].大学英语,2012(7):8-9.
-
8王媛媛.转“危”为“机”[J].成才与就业,2011(21):38-39.
-
9你会正确处理职场危机吗?[J].女人世界,2008(12):24-27.
-
10施伟德.没人不可替代[J].医药保健杂志,2007(08X):3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