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1-23,共3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共引文献10
-
1王浩斌.马克思经验研究方法在唯物史观中的历史地位[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22(3):20-23.
-
2郑开.关于《資本論》的方法及其对政治經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意义的討論概况[J].经济研究,1963,9(7):57-61.
-
3赵艳芳,左玲.近年来马克思法学研究方法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29-131.
-
4孔扬.《资本论》叙述形式之于研究过程的从属关系——论抽象—具体方法的完整含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2(6):43-47. 被引量:5
-
5王强.未澄明的逻辑:范式衍义的艰涩在场——近五十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进路[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3):9-12.
-
6鲁克俭.再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溯因解释[J].河北学刊,2013,33(6):26-30. 被引量:2
-
7鲁克俭.抽象辩证法:唯物主义实在论的根据[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1):37-47. 被引量:6
-
8周可.20世纪60年代的国内《资本论》方法争论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3(1):81-93.
-
9鲁克俭.体系辩证法与马克思新阅读:一个比较视角的考察[J].国外理论动态,2024(1):58-69.
-
10鲁克俭.马克思的“建构”概念[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10(5):49-57.
同被引文献18
-
1汪丁丁.资本概念的三个基本维度——及资本人格的个性化演变路径[J].哲学研究,2006(10):22-26. 被引量:22
-
2夏建国,韩美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问题及价值取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686-691. 被引量:6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5页.
-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816页.
-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0页.
-
9夏建国,张怡.实践概念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J].理论月刊,2007(9):15-19. 被引量:3
-
10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二级引证文献6
-
1欧阳效升,解丽霞.“三个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性[J].管理观察,2015(12):178-180.
-
2张定鑫.资本对科学的驱动作用——重思马克思科技哲学思想[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1):4-10. 被引量:3
-
3孔文,王克祥,严泽荣.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J].成功,2012(9X):275-276.
-
4夏建国,李红梅.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J].江汉论坛,2016(3):57-61. 被引量:5
-
5吴琼.国内学界关于当代资本范畴的哲学研究回眸与省思[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2(2):75-88. 被引量:1
-
6吴琼.国内学界关于当代资本范畴的哲学研究回眸与省思[J].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22(5):123-133.
-
1无.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6(4):34-38.
-
2毛主席语录[J].历史研究,1976(1).
-
3毛主席语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74,11(2).
-
4师运山.试论毛泽东诗词的想象技巧及其产生原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J].重庆通信学院学报,1994(1):31-38. 被引量:2
-
5语录经典[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5):23-23.
-
6邵建.实践:作为人的文化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本质的两条道路[J].南京社会科学,1995(3):33-42.
-
7毛主席语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75,12(1):1-1.
-
8毛主席语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4(1).
-
9毛主席语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4(2).
-
10毛主席语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