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互文性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互文修辞两个概念在名称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其内在诗学精神是相通的。本文从"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生成方式"、"话语阐释方式"三方面阐述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的"互识、互证、互补"。互文性理论与中国诗学一系列概念可以互为他者、互为参照,以彰显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之不足。在进行比较时,应把这些概念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传统中去辨识考证。互文性理论研究不应该停留在以识别文本互文符号指涉现象阶段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维度,而应该通过分析其意义、言语生成方式和话语阐释方式,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互文指涉间的动态变量关系,以及互文效果的有效性等命题。
作者 杨颖育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1,共5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基金项目"翻译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基金项目编号:SC-WY08-2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3

  • 1[法]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转引自[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 2王博.《早期出土文献与经典诠释的几个问题》,见叶国良编.《文献及语言知识与经典诠释的关系》,台湾乐学书局1992年版,第33页.
  • 3杨乃乔.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其比较视域的互文性[J].文艺争鸣,2006(2):31-41. 被引量:4
  • 4[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 5[英]Hatim, B. and Mason, I.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p. 124.
  • 6[法]热奈特·吉拉尔.《隐迹稿本,二级文学》,转引自[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页.
  • 7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17(3):14-16. 被引量:165
  • 8晋·陆机.《文赋》,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册,第170-171页.
  • 9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册,第424页.
  • 10宋·惠洪.《冷斋夜话》,稗海本,第1卷,第7b-8a.

二级参考文献25

共引文献243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