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洛杉矶时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4-145,共2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7
-
1吴瑛.西方媒体是诠释共同体?——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被引用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33(7):51-56. 被引量:2
-
2殷瑜,廖云路.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西部民族关系类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以新加坡《联合早报》为例[J].新闻界,2013(17):65-70. 被引量:2
-
3史安斌,达雅·屠苏.全球传播的重构和“中印一体”的崛起[J].新闻界,2014(5):69-74. 被引量:9
-
4谢许潭,张明明.美巴主流英文报纸对两国反恐合作解读的对比分析[J].南亚研究,2015(3):135-153. 被引量:7
-
5吴瑛,李莉,宋韵雅.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中国与国际媒体互引的社会网络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9):5-21. 被引量:30
-
6任雪菲.从传播学角度管窥“双十一”网络购物消费行为[J].编辑学刊,2016(1):98-103. 被引量:12
-
7王翎子,章洁.社交媒体介入传统媒体的传播特质探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内容对比分析[J].中国出版,2016(3):24-28. 被引量:23
-
8吴鼎铭,林颖.媒介融合营销与网民参与行为的三重劳动化——以2015年天猫“双十一狂欢夜”电视晚会为例[J].新闻界,2016(14):54-58. 被引量:11
-
9薛可,栾萌飞.中美新闻框架下的上海形象建构——基于《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的对比研究(2007-2016)[J].新闻记者,2017(3):63-70. 被引量:16
-
10邓理峰.经济实体,还是意识形态实体?——阿里巴巴媒体收购的行动逻辑及其社会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117-121. 被引量:1
-
1王跃华.塑造中国电视媒体新形象[J].电视研究,2003(6):15-17.
-
2钟上福.正确处理“三个代表” 促进县台“双创双出”[J].声屏世界,2000,0(S2):22-22.
-
3刘焰光.广泛取材 深入挖掘——浅谈如何搞好地方对外新闻报道[J].对外大传播,2000,8(2):37-38.
-
4蒋旭峰.“有趣、有用、有益”——国庆对外报道有感[J].对外传播,2009(11):22-23. 被引量:1
-
5李蕴慧.滴露披彩——对外新闻报道中的“以小见大”[J].对外大传播,2005,13(7):56-57.
-
6艾勃,刘晓梅.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J].兰州学刊,2001(5):67-68. 被引量:2
-
7邢志刚,王素芹.对外宣传应该重视议程设置[J].对外传播,2006,0(8):46-48.
-
8王鸿禧.写稿乐[J].新闻爱好者,1995(9):25-25.
-
9刘焰光.广泛取材 深入挖掘[J].对外传播,2000,0(4):35-36.
-
10孙韵.简论对外新闻报道力建设的“三个力”[J].中国出版,2013(23):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