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美学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至今仍方兴未艾。但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只是进行浮泛的性质判断和争论是不会对当代的审美形态提供更多的帮助的。我们应考虑的是审美现代性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审美方式和当代形态,从而完成历史的转换和改变。本文深入地挖掘日常生活的异化危机,结合有关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行深刻分析,并指出当前审美人类学的实践也许能为我们重构后现代美学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
肖琼
机构地区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出处
《理论界》
2010年第10期172-174,共3页
Theory Horizon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转型
审美人类学
分类号
B834.3 [哲学宗教—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66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10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
卢卡契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5、1.
3
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e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1994:203.
4
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李小娟主编.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148.
5
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序言3、36、37.
6
《日常生活》,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
陶东风.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转引自金元浦"文化研究网".
8
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43.
9
王杰,覃德清,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J]
.文学评论,2002(4):7-15.
被引量:35
10
埃伦·迪萨纳亚克著,户晓辉译.审美的人.商务印书馆,2004:51.
二级参考文献
7
1
费孝通.
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
.民族艺术,1999(4):8-16.
被引量:35
2
覃德清.
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J]
.民族艺术,1999(3):76-89.
被引量:15
3
《东方丛刊》2001年总目[J]
.东方丛刊,2001(4):247-251.
被引量:4
4
张利群.
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J]
.广西民族研究,2001(2):32-37.
被引量:7
5
王杰,海力波.
列维-斯特劳斯与审美人类学[J]
.东方丛刊,2001(2):53-65.
被引量:5
6
覃德清.
激扬民族潜能 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广西民族研究,2000(4):43-49.
被引量:2
7
王杰,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
.民族艺术,2000(3):102-112.
被引量:31
共引文献
166
1
孙文刚.
当代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2).
2
盛国荣.
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6-32.
被引量:2
3
党圣元.
返本与开新:本体性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59-68.
被引量:3
4
毕鹏晖.
见微知著——谈布莱克诗中意象之哲理[J]
.时代文学,2009(8):55-56.
5
李金奎,刘勇.
理性与本能——试析劳伦斯小说创作思想的二元平衡性[J]
.时代文学,2009(19):93-94.
被引量:1
6
李金奎,邹龙成.
不甘异化的自我——解读劳伦斯小说中的非理性主义哲学[J]
.时代文学,2008(11):144-146.
7
孙士生.
《赤壁》:给全世界讲三国的故事[J]
.电影评介,2008(21):29-29.
被引量:2
8
钱春芸.
在生存与死亡中成长——论《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的成长主题[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1):92-95.
被引量:6
9
李本元.
论艺术对人类自我的超越与解放[J]
.社科纵横,2007,22(11):120-121.
10
张永胜.
顺从还是反抗——从《法国中尉的女人》谈福尔斯的逆某思想[J]
.西部法学评论,2007(5):108-110.
同被引文献
43
1
董刚强.
中国武术体育化发展过程的社会学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7,4(12):3-5.
被引量:3
2
王岗.
武术运动的发展:远离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程式[J]
.搏击(武术科学),2005(9):66-66.
被引量:12
3
钱钰玫.
透过《重构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
.传承,2010(36):142-143.
被引量:1
4
高小康.
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本质与时代特征[J]
.学术研究,2006(3):120-121.
被引量:16
5
杜英姿.少林武魂的形象演绎[N].人民日报,2009-09-17.
6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7
张胜利,郭志禹.
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及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07(9):52-54.
被引量:22
8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
张宇,张坤.大审美经济正悄然崛起[N].光明日报,2005-05-12(04).
10
Gernot Bhme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the Aesthetic Economy[J]. Thesis Eleven, 2003,(05).
引证文献
4
1
袁兰军,吴松.
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思考:从“体育化”走向“艺术化”[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37-40.
被引量:8
2
潘彦冰,龚道臻.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以2010年度为视点[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3):67-71.
3
熊萃.
网络消费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
.美术教育研究,2014(5):75-76.
4
杨一博.
论中国审美经济的理论建构[J]
.美与时代(创意)(上),2015(7):9-1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叶魁.
四川峨眉武术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35-37.
被引量:3
2
包蕊.
“武舞复苏”现象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3):125-128.
被引量:6
3
王稳.
补短板:供给侧改革对武术国际推广之启示[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4):80-85.
4
何笑,张长念.
中国武术表演的艺术化特性研究:衍生进路与时代展望[J]
.湖北体育科技,2020,39(5):383-385.
被引量:4
5
刘锦雄,伍昭琦,雷杰.
审美经济下产品设计中的秩序感研究――以堆叠锅为例[J]
.工业设计,2021(1):77-78.
6
郭芬鹏,曹电康,李晓栋,赵岷,于海莲.
武术表演文化的功能及发展路径研究[J]
.体育科技,2021,42(2):21-22.
被引量:2
7
吴蓉.
竞艺武术发展特征研究[J]
.武术研究,2019,0(6):12-14.
8
沙艳文,张道鑫.
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正面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
.中华武术(研究),2017,6(7):6-11.
9
张学兵.
应然与实然:中国武术的本质回归与体育化抉择[J]
.中华武术(研究),2018,7(10):61-64.
1
解中媛,陈倩.
美学之春引领生活之夏——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实现[J]
.科技风,2010(7).
2
何志钧,孙恒存.
微文化语境下数字媒介的审美转型[J]
.中原文化研究,2014,2(6):67-72.
被引量:1
3
韩德信.
实用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
.求是学刊,2008,35(5):104-109.
4
管才君.
文学史标准的审美转型与理论反思[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6-100.
被引量:1
5
徐宏力.
“执一不失”[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3(14):72-72.
6
邹红梅,王省民.
韦尔施笔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J]
.科学中国人,2014(10X):179-180.
7
李侠.
神仙信仰形态的转变和提升——论《抱朴子内篇》与早期道经的根本区别[J]
.牡丹,2016,0(9X):13-16.
8
隋少杰.
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生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95-99.
被引量:3
9
董赟.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语义基础——对韦尔施《重构美学》的考察[J]
.青年文学家,2011,0(7X):189-190.
10
张荣.
抵制·消费·散步——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80-85.
被引量:12
理论界
2010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