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完形”方法与命运原型模式的呈现——《雷雨》艺术方法及其悲剧主题的重新探讨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完形"方法使《雷雨》的人物互为补充;互为补充的艺术不仅使单个人物更为丰富和完整,更重要的是,互补的"完形"呈现了人物之间命运的永恒循环与重复;命运的永恒循环与重复又呈现了悲剧命运的原型模式;而悲剧命运原型模式的呈现又蕴涵着对造成悲剧命运原型模式(样式)的模型(模子)的揭示;《雷雨》以"完形"方法所表现的《雷雨》的主题并非"命运",而是指向对悲剧命运原型模式的表现,以及对造成悲剧命运原型模式的模型即诸种社会文化原因的揭示。推动曹禺创作《雷雨》冲动的"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正是对这个悲剧命运原型模式的表现,及其对造成悲剧命运原型模式模型的揭示。
作者 杨朴 杨旸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2-138,共7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 1L.A.费德莱尔.《好哈克,再回到木筏上来吧!》,载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44页.
  • 2M.鲍特金.《悲剧诗歌中的原型模式》,载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1页.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