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空间激励与整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发轫于马恩,到20世纪70年代,以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为载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理论生命力在城乡关系及郊区化等领域表现得最为充分。邓小平根据中国区域发展和城乡社会空间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两个大局"和"两个支持"的激励策略,促进社会空间的整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未来区域和城乡社会空间整合发展进程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作者 罗敏 祝小宁
机构地区 电子科技大学
出处 《前沿》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06-109,共4页 Forward Pos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法] 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M].陈志梧译,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 2罗敏.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OL].http://www.people.com.cn.2009-12-4.
  • 3田毅鹏,张金荣.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2):14-19. 被引量:28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4.
  • 5[美] 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6[美] 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7[美]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8[美]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9[法] 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10黄勇.邓小平社会运行理论的基本点:激励与整合发展[J].前沿,2002(12):13-16.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20

  • 1张一兵.何为晚期马克思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41(5):5-8. 被引量:27
  • 2田毅鹏.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J].当代亚太,2006(10):51-58. 被引量:20
  •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 7[法]孟德拉斯 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 9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10[美]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中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55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