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1-92,共2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90
-
1吴宏波.解读弗兰克·米勒的《罪恶之城》谈漫画形象的影视具象化再现[J].电影评介,2008(14):54-54. 被引量:1
-
2莫常红.2011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解析[J].中国电视(纪录),2012(5):8-17. 被引量:1
-
3吕品.三网融合与NGB发展[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0(2):5-7. 被引量:1
-
4仲呈祥,包新宇.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审美品格[J].中国电视(纪录),2010(2):20-22. 被引量:5
-
5胡智锋.澳门回归的真情咏叹——评纪录片《澳门十年》[J].中国电视(纪录),2010(2):48-49. 被引量:2
-
6朱虹,张欣.纪录片: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访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J].中国电视(纪录),2010(6):18-22. 被引量:1
-
7刘洁,梁振红,韩柳洁.纪录片的虚构:与纪实一起抵达“深度真实”[J].中国电视(纪录),2010(9):13-16. 被引量:8
-
8杨祥银.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和困难[J].史学理论研究,2000(3):37-46. 被引量:56
-
9兹韦坦·托多罗夫.叙述作为话语[M]//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
10路易斯·贾内梯;焦雄屏.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引证文献5
-
1周经伦.关于财经类纪录片创作的定位与特点浅析[J].新闻传播,2022(20):33-34.
-
2胡智锋,杨洪涛,王琨,周韵曦,余朦,刘波.2010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2011(3):47-59. 被引量:5
-
3郭鑫,王新一.漫画改编电影的传播原理研究[J].电影评介,2012(16):11-12. 被引量:2
-
4王月.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多元叙述视角探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5):152-156. 被引量:5
-
5梁芳.声画蒙太奇在匠人形象塑造中的审美表达及意义——以《舌尖上的中国3》为例[J].新闻传播,2019,0(11):61-62.
二级引证文献12
-
1何学森.关于电视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J].电视研究,2011(12):41-43.
-
2胡智锋,刘俊,王锟,杨继宇,李磊,张陆园,张瑜琦,吴雪,林沛,扎西,别君红.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2013(3):151-168. 被引量:19
-
3郑聃.浅析创新在媒体时代的重要意义[J].新闻传播,2014(4):196-196.
-
4张步中,鲍恩.重读抗战家书 弘扬家国情怀——央视清明节《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特色探究[J].电视研究,2015(8):66-68.
-
5戴洁.当代影视广告语言修辞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7):204-204. 被引量:1
-
6任红.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转变分析[J].新闻传播,2017(9):60-61. 被引量:1
-
7梁君健,颜钰杰.知识学习的双重情境:论当代纪录片的知识传播[J].中国电视,2023(11):57-64.
-
8沈小琳.浅析诺兰版《蝙蝠侠前传》系列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倾向[J].剧影月报,2024(3):28-29.
-
9万苗苗.《寻古中国》:考古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与文化认同[J].视听,2024(10):90-93.
-
10李亭.历史题材纪录片“情景再现”应用探讨[J].视听,2015,0(3):15-16.
-
1《大国崛起》扑面而来[J].大观周刊,2006(47):14-15.
-
2易其洋.“大国崛起”的细节启示[J].资料信息,2007(2).
-
3皇甫亮.以央视为例分析中国电视纪录片[J].青年记者,2010(12Z):53-54.
-
4何苗.“造梦时空”:数码动画技术与文献纪录片创作[J].中国电视(纪录),2013,0(7):50-53. 被引量:3
-
5刘峰.对新时期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J].传媒,2013(4):48-50. 被引量:2
-
6居龙.动画大国崛起的代价[J].时代漫游,2012(7):52-53.
-
7任学安.因为山在那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32(11):94-96. 被引量:1
-
8王蕾.3D电影热给中国纪录片带来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1(10Z):47-48. 被引量:1
-
9杨育谋.大国如何崛起[J].中关村,2007(4):46-49.
-
10林木.大国崛起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从中国当代艺术趋向谈起[J].美术,2009(4):8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