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寻父”与“弑父”的双重言说:台湾电影《艋舺》的深层解读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精神分析学对台湾电影《艋舺》进行深入解读,从重建父子秩序、"弑父"言说和"子"的成长三个方面论述影片呈现"寻父"与"弑父"相互叠加和相互解构的双重叙事框架,指出影片在相互解构中呈现的荒诞性以及主体成长的困境,并通过类似知识考古方式将之纳入新新台湾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谱系之中。
作者
刘骋
机构地区
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00-101,共2页
Movie Literature
基金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A09WX01)
关键词
“寻父”
“弑父”
主体
成长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5
1
何明清,陈静思.
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符号学分析[J]
.电影评介,2007(20):35-36.
被引量:15
2
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1101.
3
史可扬.影视传播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11.
4
周斌.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270.
5
黄文杰.
《艋舺》:最好与最坏的年代[J]
.电影艺术,2010(3):44-4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肖小和.
浅谈《艋舺》中象征符号所表达的成长主题[J]
.电影评介,2014(4):31-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瑜.
黑色海浪:探析青春电影《艋舺》中帮派(黑帮)元素的呈现[J]
.中国文艺家,2018,0(2):50-50.
1
许嫱,周嘉丽.
《艋舺》:台湾电影的新拓展[J]
.电影文学,2014(2):78-80.
2
樊碧博.
从“另类”到“末路”——论影片《艋舺》中的人物命运[J]
.电影评介,2010(18):33-34.
3
周晓燕.
《蜗居》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策略解码[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44-47.
被引量:1
4
王士强.
同行者与审视者的双重言说——关于霍俊明的《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J]
.诗林,2010(3):94-96.
5
熊震,李浙瑶.
论李玉电影中的女性意识[J]
.电影文学,2014(13):33-34.
被引量:3
6
曹成竹.
地方经验与殖民记忆:台湾当代电影的文化想象——以《海角七号》和《艋舺》为例[J]
.理论与创作,2010(5):102-106.
被引量:6
7
马杰声,张生,郜元宝.
当代中国的一种知识考古——从“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开始[J]
.作家,2004,0(2):90-96.
8
续小强.
小说派对记[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2(4):6-6.
9
北村,李玫.
《家族记忆》(中篇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2000(3):19-20.
10
朱杰.
“劳动”、“知识”与“乡土中国”的危机——以《人生》为中心的讨论[J]
.文艺评论,2011(3):62-70.
被引量:4
电影文学
2010年 第2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