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差距加强管理抓好毕业教学环节的质量──北京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分析报告
被引量:5
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1-13,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8
-
1陆光月,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69-72. 被引量:5
-
2任祥.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反思[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3,0(24):46-49. 被引量:12
-
3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1):83-86. 被引量:80
-
4王炜,马继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75-78. 被引量:17
-
5江泽民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
-
6孙纬君.大学课堂:不可高枕无忧─—由北京市大面积开展本科课堂教学检查引发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9(8):6-10. 被引量:29
-
7李红玉,孟雪琴.用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走向来指导生物学学士论文——指导基地班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些体会和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0(4):63-65. 被引量:2
-
8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48. 被引量:97
引证文献5
-
1程堂仁,张强英,郑彩霞.提高理科基地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S1):118-121. 被引量:3
-
2任祥.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反思[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3,0(24):46-49. 被引量:12
-
3王海龙,江见鲸.重视毕业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建筑教育,1999,35(4):59-61. 被引量:1
-
4周晓薇,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1(3):77-82. 被引量:4
-
5吉文华,周畅.本科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2):62-63.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31
-
1程堂仁,张强英,郑彩霞.提高理科基地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S1):118-121. 被引量:3
-
2钟世红,李羿,游元元,李晨.药学毕业专题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44-45. 被引量:4
-
3孙俊.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综合管理系统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22(S2):299-300. 被引量:1
-
4杨玲.浅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184-185. 被引量:6
-
5方继敏,李晔,马涛,许顺红.对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方向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2):72-74. 被引量:1
-
6王倩.正确处理好毕业生的学习与就业的关系[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39-141. 被引量:11
-
7苏康,周泓,王珂.提高土木工程类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1(3):87-89. 被引量:2
-
8杨琼,黄凯明.毕业设计(论文)综合管理系统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29-31. 被引量:4
-
9马桂兰.本科生毕业论文去向探析[J].文教资料,2009(16):192-194. 被引量:6
-
10徐海成,芮夕捷,马银波.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9):88-91. 被引量:26
-
1徐承俊,李灵.立足素质教育 重视实践能力强化毕业教学环节[J].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0(4):28-30.
-
2张维亚.土木类专业毕业教学环节改革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4(B03):68-69.
-
3李坚斌,刘慧霞.培养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S1):25-26. 被引量:2
-
4侯长来.应用型本科毕业试训方式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7-58.
-
5刘英.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以广西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2(11):72-73. 被引量:1
-
6赵霞.英语本科毕业项目设计“三学+QC”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2010(4):200-20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