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衰竭学说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机制有多种假说,本文就衰竭学说进行了文献综述,结果发现,运动性疲劳的衰竭学说主要体现在糖元、血糖、ATP、CP、脂肪及体液和无机盐的消耗这几个方面,但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制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以便为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提供依据。
作者
赖成婷
机构地区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出处
《贵州体育科技》
2010年第3期43-45,共3页
Guizhou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衰竭学说
能源物质
分类号
G804.7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7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311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6
1
黄柳倩,梁锋,陈诗强.
持续性耐力运动疲劳产生的机理及指标评定方法[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01-103.
被引量:2
2
靳磊,郑琨.
论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
.新西部(理论版),2008(4):222-222.
被引量:9
3
李柏杨.
运动疲劳与营养补充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09-209.
被引量:23
4
丁树哲,许豪文,程伯基.
疲劳运动条件下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膜结构的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11(1):22-26.
被引量:61
5
徐明,蔡国梁,李若愚.
运动性疲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91-94.
被引量:27
6
闫寿瑜,赵瑞雪,李欣.
导致人体运动疲劳的有关因素[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09(5):138-138.
被引量:6
7
袁焰,刘国庆.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J]
.冰雪运动,2004,26(9):39-42.
被引量:16
8
张燕,丁建国,赵光.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与进展[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133-136.
被引量:33
9
冯炜权.
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433-437.
被引量:81
10
冯炜权.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J]
.体育科学,1992,13(3):53-58.
被引量:43
二级参考文献
127
1
卢昌亚.
运动性肌肉疲劳和细胞pH[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3):26-27.
被引量:7
2
何丹卡.
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训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2):249-250.
被引量:7
3
谢敏豪,冯炜权,杨天乐,方子龙.
血睾酮与运动[J]
.体育科学,1999,19(2):80-83.
被引量:141
4
徐礼皙,徐晓阳,邓树勋.
钙与运动性肌肉疲劳[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4):43-47.
被引量:5
5
徐昕,尤春英,岑浩望.
过度训练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1998,18(4):86-89.
被引量:26
6
殷劲,高兴,程旭光,杨范昌,张卫东.
“外周多层次影响的疲劳理论”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9(2):85-91.
被引量:6
7
曾民.
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特征(综述)[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13(4):27-31.
被引量:3
8
钟荣辉.
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研究进展[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13(3):32-34.
被引量:18
9
田野,王义润,杨锡让,唐朝枢.
线粒体钙聚积对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影响[J]
.体育科学,1992,13(3):47-48.
被引量:30
10
冯炜权.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J]
.体育科学,1992,13(3):53-58.
被引量:43
共引文献
311
1
武历洋,翟继勇.
高校体质测试项目顺序的规范化[J]
.体育世界,2019(10):163-164.
2
金其贯,冯美云.
运动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3):30-34.
被引量:15
3
刘洪广,周琳,沈强,蒋大宗.
运动疲劳的生物电诊断检测[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5(4):63-69.
被引量:3
4
刘军,张艳红.
艾灸对力竭游泳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56-57.
被引量:6
5
王炳伟.
课余训练中运动疲劳的消除与体能恢复[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4).
被引量:1
6
何少钧.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与恢复过程[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0(15).
被引量:5
7
肖永良,高福兴,胡军,刘吉林,高建军,董银生.
不同海拔环境集训激素水平与心身疲劳的关系[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0(15):102-103.
8
范宏伟.
对运动性疲劳单项评定和系统恢复的最新认识[J]
.搏击(武术科学),2005,2(10):60-62.
9
高淑杰,卢艳.
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机能状态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5):102-104.
被引量:4
10
王可.
论运动疲劳生理学机制与身体恢复的对策[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6(5):51-5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1
1
吴咚咚,李岩.
八脉交会穴配合耳穴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J]
.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1-33.
被引量:7
2
邴兴红,杨文佳,陈云飞.
穴位敷贴对运动性疲劳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52-755.
被引量:8
3
苗广宇.
耳穴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4):855-855.
被引量:8
4
王贵玲.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25-726.
被引量:34
5
朱政,黄国琪.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on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of Middle-long Distance Runners[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2,10(5):287-291.
被引量:3
6
王彬,邹秋英.
穴位艾灸对运动员赛前强化训练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1(6):143-148.
被引量:7
7
游世晶,易红梅,纪峰,陈采益,吴追乐,何玲玲,何芙蓉,童伯瑛.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学生运动员血清睾酮的影响[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4):41-42.
被引量:6
8
王明明,张红娟.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生理整体观[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12):1211-1214.
被引量:17
9
许金叶,冯毅翀.
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6,6(9):24-27.
被引量:2
10
王莉,张峰,李红果,缪华,张钧华.
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
.现代中医药,2018,38(3):99-10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胡露楠,郑芳萍,沈重庆,王荣宗,童伯瑛,游世晶.
耳穴贴压疗法对运动性疲劳大学生血糖及血清睾酮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8):1194-119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江东,刘传芳,马丽,徐红艳,任倩倩.
饮用富氢水对特勤疗养官兵运动耐力和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J]
.职业与健康,2021,37(9):1228-1232.
被引量:3
2
杨雯敏,姜煜,战思宇,杨雨滢,张宇沁.
针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选穴规律分析[J]
.河南中医,2021,41(10):1577-1582.
被引量:4
3
NIU Xinrui,YANG Kun,LI Yongjie,WANG Xiaoling,WANG Tao,SHI Liping,HONG Jue.
Meta-analysis of acupuncture intervening exercise-induced fatigue[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22,20(3):236-246.
4
虞美华.
中药热奄包穴位外敷对PCI术后早期患者运动性疲劳的影响[J]
.浙江临床医学,2024,26(1):116-118.
1
戴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措施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33-335.
被引量:17
2
王晶,姚晓丹,赵永军.
足球运动员的赛后疲劳恢复[J]
.当代体育科技,2016,6(35):9-10.
被引量:2
3
张强.
谈柔道训练中的疲劳与恢复[J]
.少年体育训练,2007(6):71-71.
4
李兴海.
维生素E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J]
.体育世界,2008(8):36-37.
被引量:4
5
邱丹.
补充番茄红素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J]
.运动,2010(2):32-34.
6
李永春.
自由基与运动能力[J]
.体育世界,2008(8):104-105.
被引量:2
7
康军标.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及其判断与恢复[J]
.田径,2008(8):56-58.
8
陈亚中,霍宁.
对足球运动员比赛中不同时相疲劳产生机理的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486-489.
被引量:2
9
尹沛,王霞.
浅谈排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S4):88-92.
10
张洪木.
恢复手段概述(上)[J]
.山东体育科技,1990,12(2):59-62.
被引量:9
贵州体育科技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