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甘肃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的动力机制探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进入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甘肃只有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体框架内,充分利用好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后危机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和宏观环境,善于利用好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三位一体式发展模式,才能推动和支撑甘肃的区域发展战略最终实现。
作者
魏晓蓉
机构地区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出处
《开发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32,共4页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关键词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转型
甘肃区域发展战略
动力机制
分类号
F127.42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5
1
肖金成.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2008(2):12-17.
被引量:5
2
胡少维.
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定调[J]
.中国经济信息,2008(5):35-38.
被引量:1
3
李克强.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J]
.新华文摘,2009(24):27-29.
被引量:4
4
魏后凯.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
.理论参考,2009(7):62-64.
被引量:6
5
高新才.
与时俱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1-16.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刘宪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J]
.开放导报,1997(Z1):46-48.
被引量:21
2
郭凡生.
评国内技术的梯度推移规律——与何钟秀、夏禹龙老师商榷[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5(12):19-22.
被引量:13
3
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
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4(2):5-6.
被引量:38
4
李国平,刘健.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三维视角[J]
.学习论坛,2004,20(7):41-43.
被引量:2
5
高新才,滕堂伟.
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变迁与完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9-14.
被引量:5
6
黄丽芬.
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探析[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9(5):24-28.
被引量:6
7
魏后凯.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政策问题[J]
.经济学动态,1996(8):24-27.
被引量:6
8
刘霞.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
.经济师,2007(1):38-40.
被引量: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
10
肖金成等.《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课题研究报告.
共引文献
42
1
苏多杰.
论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模式[J]
.区域经济评论,2013(2):98-103.
2
姜安印,胡淑晶.
区域突破: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渐进转型空间特征的理论解释[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5):75-82.
被引量:1
3
管新帅,王思文.
中国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地区差异测度[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43-47.
被引量:17
4
方一平.
尽快推进我国“5+3”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建议[J]
.决策咨询通讯,2009(6):9-11.
5
吴宝安.
新时期佛山城市定位概念性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82-88.
被引量:1
6
曹华,刘瑞.
区域联动发展的经济政策创新研究——以我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的政策创新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10(2):40-45.
被引量:6
7
郑晶.
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模式探讨[J]
.科技和产业,2010,10(9):61-64.
被引量:4
8
盛见.
促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效率与公平的研究[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19-23.
被引量:1
9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史修松.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J]
.调研世界,2011(5):7-12.
被引量:6
10
陈伟雄.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演进的实证分析及经验总结[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53-5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9
1
李剑林.
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J]
.经济地理,2007,27(6):896-899.
被引量:23
2
原华荣,常跟应.
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以甘肃中部18个贫困县为例[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4):10-15.
被引量:2
3
权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1997(6):44-51.
被引量:27
4
陈秀山,徐瑛.
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被引量:225
5
张正,栋.
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4,24(6):758-763.
被引量:27
6
王颖.
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大十字”战略[J]
.甘肃社会科学,2001(5):105-106.
被引量:3
7
谢高地,周海林,甄霖,鲁春霞,肖玉.
中国水资源对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J]
.资源科学,2005,27(4):2-7.
被引量:43
8
师尚礼,赵桂琴,姚拓.
农牧交错带特征分析与苜蓿燕麦种植区域的形成[J]
.草原与草坪,2005,25(6):17-20.
被引量:34
9
高萍.
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9-12.
被引量:18
10
周亮广,梁虹.
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06,28(2):22-27.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3
1
谢里,吴诗丽,樊君欢.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与驱动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2015,30(2):103-109.
被引量:7
2
邴芳,陈强强,窦学诚,李新文.
甘肃中部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J]
.草原与草坪,2016,36(3):84-89.
3
屠凤娜.
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1):49-5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王雪芹,戚伟,刘盛和.
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J]
.地理研究,2020,0(2):319-336.
被引量:40
2
闫程莉,张长,任俊.
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综述[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6,29(4):18-27.
被引量:6
3
潘锦云,潘俊安,徐俊杰.
三化互动与产业融合:区域发展战略的新选择[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6):99-104.
4
熊昌盛,倪晓露,韦仕川,梁雅嘉,栾乔林.
区域发展战略对城镇扩张的驱动机制及其效应分析——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48-56.
被引量:4
5
李宜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政府与市场的协调整合[J]
.中国西部,2021(6):43-48.
被引量:11
6
王灵恩,李浚硕,崔家胜.
寒地冰雪经济的概念内涵、阶段演进与发展路径探讨[J]
.中国生态旅游,2022,12(3):358-373.
被引量:6
7
杨月然,李菲.
我国卫生技术人员集聚程度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24,37(6):59-65.
1
覃成林.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与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J]
.中州学刊,2006(1):59-63.
被引量:17
2
张海林.
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知识产权[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6-10.
被引量:1
3
陈端计.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反贫困统筹模式研究[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23(1):4-11.
被引量:1
4
魏晓蓉.
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综论[J]
.丝绸之路,2011(22):64-65.
被引量:2
5
陈端计.
按劳分配的两阶段实现论[J]
.嘉应大学学报,1998,16(4):31-35.
被引量:1
6
陈端计.
中国经济转型中第三配置失效的根源新探[J]
.财经政法资讯,2006,22(6):3-11.
7
陈端计.
按劳分配的制度修正[J]
.学习与探索,2001(2):63-66.
8
陈林.
浅论新时期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策略[J]
.文学教育(中),2012(12):31-32.
开发研究
201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