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屈原》到《虎符》——看郭沫若革命身份的调整定位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屈原》到《虎符》,从《虎符》再到《屈原》的修订本,情感投注重心从屈原变换到如姬、再从如姬变换到婵娟角色的强化,这种种转移的背后隐含着的是郭沫若革命身份定位的调整,隐含着郭沫若在革命队伍中角色转换的独特生命体验。文章所要展示的就是这两个文本与郭沫若生命体验的双向互动。
作者
张欣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10年第3期47-51,共5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关键词
《屈原》
《虎符》
郭沫若
革命身份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沈庆利.
现代视界与传统魅惑——重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113-122.
被引量:4
2
曹应旺.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周恩来和郭沫若[J]
.党史博采(上),2008(3):8-11.
被引量:1
3
金宏宇.
《屈原》版(文)本演进考释[J]
.中国文学研究,2007(3):70-73.
被引量:3
4
晓亮.《屈原》创作的前前后后[J]戏剧报,1986(10).
5
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J]人民文学,1978(07).
6
张颖.雾重庆的文艺斗争——怀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J]人民文学,1977(01).
7
郭沫若.屈原[M]群益出版社,1949.
二级参考文献
7
1
谭帆.
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J]
.文学遗产,2006(4):114-123.
被引量:25
2
郭沫若.《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郭沫若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4页.
3
[希腊]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0页.
4
鲁迅.《阿Q正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5
张庚.《关于剧诗》.《张庚戏剧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6
钱杏邨.《诗人郭沫若》.王锦厚等编.《百家论郭沫若》,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7
郭沫若.《序我的诗》,《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13—214页.
共引文献
4
1
张欣.
郭沫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评述[J]
.郭沫若学刊,2012(1):72-76.
2
谭继和,魏红珊.
走向“文化中国”的解读——近十年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郭沫若学刊,2012(4):10-22.
被引量:1
3
侯桂新.
《屈原》剧的症候式阅读[J]
.郭沫若学刊,2015(4):39-44.
被引量:1
4
周海波.
身体与文体之间——重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08-115.
同被引文献
17
1
张法,张颐武,王一川.
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
.文艺争鸣,1994(2):10-20.
被引量:179
2
袁荻涌.
再谈郭沫若与美国文学[J]
.郭沫若学刊,1994(4):33-36.
被引量:3
3
廖彬.
论郭沫若和惠特曼的民主思想[J]
.郭沫若学刊,1994(3):18-22.
被引量:2
4
蔡震.
郭沫若研究与文化反思[J]
.郭沫若学刊,2000(4):59-62.
被引量:5
5
阎嘉.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9):62-66.
被引量:98
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70.
7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泽.南京:泽林出版社,2001.
8
Larrain J. 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143.
9
Marchnd M, Parpart J. Feminism, Postmodernis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Women and Plac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81.
10
龙泉明,陈国恩,赵小琪,等.跨文化的传播与接收-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95.
引证文献
1
1
张宝林.
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美国文学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2):43-48.
1
李畅.
历史剧《虎符》的版本与修改[J]
.四川戏剧,2008(3):45-47.
被引量:2
2
梁秉堃.
老舍教我写戏[J]
.海内与海外,2013(9):21-24.
3
程宏宇.
郭沫若历史剧《虎符》的美学赏析[J]
.江海纵横,2003(4):32-33.
4
陈汉文.
郭沫若与虎符[J]
.语文知识,2003(6):3-4.
5
武凤珍.
在戏剧冲突中塑造大写的人——《虎符》中如姬形象的人学思想蕴含[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80-83.
6
刘永超.
历史剧《虎符》的多重追求[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2(5):56-58.
7
刘如姬.
刘如姬新作选[J]
.诗潮,2015,0(11):105-106.
8
刘如姬.
春节回乡[J]
.中国韵文学刊,2016,0(4):115-118.
9
冯异.
从《虎符》看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J]
.文史杂志,2010(5):38-41.
10
沈鸿鑫.
光明今夕天官府[J]
.上海戏剧,2008(3):35-37.
郭沫若学刊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