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诗性”的语义学考察——以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为背景 被引量:3

The Semantic Study of "Poetic" in the Literary Research——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Literary Research in Last 30 Year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新时期中国前十年和后二十年的文学研究,出于知识社会学动机的变易,在"诗性"一词的使用兴趣和频率上呈现出鲜明反差。但三十年来"诗性"概念在文学研究中经常被随意使用,却值得注意。"诗性"概念源自维柯。中国学界关于"诗性"的大量谈论,却习惯于从海德格尔的"诗思"角度发挥。前者的认识论背景和后者的本体论背景存在着重要差异,无法简单混淆,两者对想像的不同态度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以文学语言为纽带,两种"诗性"在文学活动中才可能转化、融合。在这一点上,雅各布逊对"诗性"的使用实践可以成为我们继续探讨的起点。当不再将"诗性"望文生义理解为诗歌式特性或"诗意"等、避免让"诗性"作为名词随意接受修饰、谨慎地将"诗性"作为副词去修饰其他概念,我们才获得了合理使用"诗性"一词来研究文学的现代性学术信念。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poetic" has always been misunderstood in last 30 years. This cocept roots in Vico's anthropological theory, but many researchers have comprehended in the significance of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us. The former rests on epistemological background, but the latter rests on ontological background.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imagination powerfully proves this essential point. They can be compromised by literary language, and Jakobson provided us with the valuable starting point. Untill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ree main points, we could reasonably use this basic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interrelated academic discussion.
作者 刘阳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2-118,共7页 Academic Monthly
基金 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文学诗性问题研究:以概念的误用为切入口"(2009EWY00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诗性 文学研究 维柯 海德格尔 文学语言 poetic, literary research, Vico, Heidegger, literary langua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1

二级参考文献12

  • 1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哲学研究,1986(8):75-80. 被引量:9
  • 2邓晓芒.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J].哲学研究,2000(8):58-64. 被引量:37
  • 3海德格尔.《尼采》上卷[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7页,第73-74页,第75页,第74页,第90页.
  • 4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8页.
  •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 6福柯.《词与物》[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13页.
  • 7杜衡.《望舒草·序》[A].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C].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3页.
  • 8弗莱 陈慧 译.《批评的剖析》[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14页.
  • 9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125页,第245页.
  • 10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共引文献107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