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双株定向栽培创高产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是一种新的栽培形式,是指每穴种植两株,但这两粒玉米种子是来自同一穗轴同一圈连在一起的种子。玉米双株定向栽培在海城已经试种5年,增产显著,
作者
谭耀宇
机构地区
海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新农业》
2010年第4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玉米种子
定向栽培
双株
栽培形式
穗轴
试种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59
1
范秀玲,李凤海,史振声,王志斌,张飞.
玉米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作用和生理特性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1):108-111.
被引量:32
2
高亚男,曹庆军,韩海飞,崔金虎,王洪预.
不同行距对春玉米产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0,18(2):73-76.
被引量:31
3
王晓波,齐华,王美云,丁成芳,吕爱枝,赵明.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J]
.玉米科学,2010,18(3):125-128.
被引量:2
4
刘玉芳.
玉米蜂巢式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
.农家科技,2011(S1):28-28.
被引量:1
5
李树田,李艳玲.
玉米双株紧靠高产栽培及其效益分析[J]
.玉米科学,1993,1(2):34-37.
被引量:4
6
沈秀瑛,戴俊英,胡安畅,顾慰连,郑波.
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光截获及产量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3,19(3):246-252.
被引量:126
7
梁黔云,范厚明.
玉米单株种植及效益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31(B12):64-65.
被引量:3
8
徐恒永,赵君实.
高产冬小麦的冠层光合能力及不同器官的贡献[J]
.作物学报,1995,21(2):204-209.
被引量:180
9
杨克军,李明,李振华.
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寒地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57-160.
被引量:31
10
武志海,张治安,陈展宇,徐克章.
大垄双行种植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解析[J]
.玉米科学,2005,13(4):62-65.
被引量:79
引证文献
6
1
吴雪梅,陈源泉,李宗新,史学朋,王彬彬,高旺盛,隋鹏.
玉米空间布局种植方式研究进展评述[J]
.玉米科学,2012,20(3):115-121.
被引量:34
2
刘震,傅俊范,景殿玺,周如军,李自博.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纹枯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J]
.玉米科学,2013,21(5):131-135.
被引量:12
3
傅俊范,刘震,景殿玺,周如军,薛彩云.
双株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影响[J]
.玉米科学,2014,22(5):141-145.
被引量:3
4
李金堂,默书霞.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5,23(2):137-140.
被引量:1
5
李金堂.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空间传播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3):136-139.
6
陈尔冉,周顺新,桑立君.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9,0(11):96-99.
二级引证文献
45
1
杨静美,钱应俊,席亚东,李森,蒋锋.
两种植物源杀菌剂对玉米和荔枝主要病害防效的研究[J]
.青海农技推广,2021(2):30-35.
2
黄世海.
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3(7):10-10.
被引量:6
3
李德,祁宦,马晓群.
安徽省淮北平原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旱涝指标与影响评估[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208-216.
被引量:30
4
张胜爱,郝秀钗,王志辉,崔爱珍,陈素英.
夏玉米行距与株距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51-56.
被引量:16
5
余利,刘正,王波,段海明,孟凡进,李秋月.
行距和行向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8):938-942.
被引量:37
6
魏珊珊,王祥宇,董树亭.
株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结构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441-450.
被引量:86
7
傅俊范,刘震,景殿玺,周如军,薛彩云.
双株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影响[J]
.玉米科学,2014,22(5):141-145.
被引量:3
8
刘守渠,段运平,古晓红,郭峰,陈保国,任小燕.
不同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对并单66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0):1085-1089.
9
吴霞,隋鹏,高旺盛,闫鹏,袁淑芬,孔德超,陶志强,陈源泉.
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4,22(6):91-96.
被引量:10
10
吴霞,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闫鹏,陶志强.
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的调控效应[J]
.生态学杂志,2015,34(1):18-24.
被引量:13
1
裴泽莲,葛立胜,张旭东,王丽,程晋.
玉米对生种子栽培机械化技术及配套机具[J]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5(6):32-33.
被引量:3
2
张宏亮,赵丽凤.
浅析香格里拉县夏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新农村(黑龙江),2012(9).
3
李明富.
浅析玉米规范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农家顾问,2015(2X).
4
李曙光,梁世胡,李传国,程俊彪,顾海永,徐振华,张其文.
优质籼型不育系五丰A的特征特性及高产优质繁殖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8):29-30.
被引量:24
5
卢翠华,王银华,吕兴玉.
玉米双株定向栽培[J]
.新农业,2008(6):14-14.
被引量:1
6
葛立胜,景希强,何晶,高洪敏,丰光.
玉米双株叶片定向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2010(4):38-40.
被引量:13
7
棉花沟播节省型定向栽培与WTO[J]
.科技资讯,2004,2(17):83-83.
8
戴邦元.
实施“五改”技术 夺取玉米丰收[J]
.农家科技,1996(12):12-12.
9
曾令贤.
玉米机制营养钵定向栽培增产技术及应用价值[J]
.广西农业机械化,1998(6):11-12.
10
马铮,何盛莲,金开美,鲁伟林.
两优培九制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2):13-15.
被引量:5
新农业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