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耻感的失落与追寻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耻感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由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失误,使得一些大学生荣辱不分、是非颠倒、耻感淡化。提高"知耻"能力、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有效途径。
作者
汤舜
机构地区
淮阴师范学院
出处
《教育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4-126,共3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关键词
耻感
道德意识
失落与追寻
分类号
G5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1
田学英.
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
.高校教育管理,2007,1(3):71-74.
被引量:7
2
张伏力.
大学生“耻感”现状及其培养[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15(6):64-66.
被引量:5
3
燕良轼,王小凤.
论羞耻感教育[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9-134.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施承孙,钱铭怡.
羞耻和内疚的差异[J]
.心理科学进展,1999,9(1):35-38.
被引量:49
2
张彩凤,翟德平.
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及疗治对策[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1999,0(2):25-28.
被引量:7
3
乔建中,王辉.
羞耻感的"罗盘应对理论"及其德育意义[J]
.思想.理论.教育,2004(9):43-44.
被引量:9
4
姬海云.
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36-38.
被引量:5
5
石义堂.
从滥用到缺席——批评在教育中的困境[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1S):65-67.
被引量:7
6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8
[5]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外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32-338.
共引文献
21
1
陈锡敏.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心理健康[J]
.高校理论战线,2007(7):19-20.
被引量:1
2
闻素霞,乔亲才.
羞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2):143-146.
被引量:1
3
崔爱芝.
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3):20-22.
被引量:3
4
王乾,文秋林.
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165-166.
5
谭智奇,杜俊义.
低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耻感教育[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5):45-46.
被引量:1
6
朱学尧.
试论对中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策略[J]
.时代教育,2012(2):61-61.
7
矫圆圆.
论中职学生的羞耻感[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2):66-68.
8
李阿特,杨梅,王世伟.
大学生羞耻心现状分析[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20-23.
9
乔石豪.
耻感教育应成为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J]
.中州大学学报,2013,30(4):83-85.
10
鲍红,王天翊.
加强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知耻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99-10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
1
秦永芳.
教之耻为先——论广西未成年人的耻感教育[J]
.学术论坛,2008,31(2):185-188.
被引量:3
2
陈飞.
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J]
.学术论坛,2008,31(4):18-22.
被引量:6
3
丁珊,陆珺.
德育应始于耻感的培养[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146-149.
被引量:1
4
郭聪惠.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J]
.前沿,2008(9):166-168.
被引量:7
5
孙龙国.
单向度的耻感及其文化本源--兼谈我国公民道德建构的几个问题[J]
.求索,2009(5):50-52.
被引量:1
6
王玲.
建设良好社会风气要重视培育“耻感文化”[J]
.理论前沿,2009(18):32-33.
被引量:3
7
包燕芬.
论耻感教育与社会风气[J]
.沧桑,2009(6):116-117.
被引量:2
8
陈新汉.
论耻感的哲学意蕴[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21-28.
被引量:3
9
杨峻岭,任凤彩.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90-92.
被引量:5
10
高清海.
论人的“本性”——解脱“抽象人性论”走向“具体人性观”[J]
.社会科学战线,2002(5):216-222.
被引量:70
引证文献
2
1
王蕴慧.
论高校德育中人性教育的缺失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1):146-149.
被引量:10
2
王东岳.
高职高专学生耻感教育误区及重新建构[J]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6):75-77.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徐薇.
高校德育教育应与基础教学相结合[J]
.科教导刊,2011(28):150-151.
被引量:2
2
陈永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教育的缺失及对策论析[J]
.消费导刊,2012(9):210-211.
3
黄海.
人性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24):54-56.
被引量:9
4
王红光,王彦新,王丽.
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失与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4(3):181-182.
被引量:4
5
刘利.
高校德育中生命意蕴的消解与重构[J]
.教育与职业,2014(21):68-70.
6
黄海.
简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61-64.
7
黄林.
关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思考——以“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32(1):64-67.
被引量:2
8
王会鑫.
试谈学校德育实效性[J]
.新课程学习,2015,0(6):41-41.
9
邵宇婷.
人性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
.学理论,2015(12):174-175.
10
伏正言.
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策略[J]
.现代职业教育,2017,0(14):143-143.
1
曹俊军.
论教师幸福的失落与追寻[J]
.现代教育论丛,2008(11):72-76.
被引量:6
2
方园.
论社会转型期耻感的淡化与重塑[J]
.考试周刊,2012(58):34-35.
3
关媛媛,王晓广.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1):114-116.
被引量:4
4
陈明立.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价值的失落与追寻[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243-245.
被引量:1
5
杜时忠.
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
.教育研究,1999,20(9):44-48.
被引量:71
6
张香兰.
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及其限度[J]
.中国教育学刊,2006(11):31-32.
被引量:8
7
王齐.
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合格人才[J]
.青海教育,2007(9):26-27.
8
哈恩岩.
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J]
.吉林教育,2004(4):44-44.
9
徐筱兰.
融生命教育于思想品德课中[J]
.考试周刊,2009(29):153-153.
10
周朝飞.
走进学生生活的德育[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5):16-18.
教育探索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