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敲诈勒索罪的理论反思与区别性认定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敲诈勒索行为入罪的本质应该是行为人以威胁、要挟的手段使得被害人陷入极度恐惧而被迫交付财物。被害人之恐惧心理必须具有确定性和急迫性,即被害人在面对威胁之时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有破财才能免灾。如果此恐惧心理在客观上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真实性和急迫性,在胁迫行为发生后,被害人为应对胁迫时还具有其他选择性、替代性的处理方式,就应该考虑排除敲诈勒索罪的适用。被害人面对胁迫仍然具有选择性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因为其遭遇胁迫是其先行作为所引起,且选择性处理方式的提出或者合意的达成往往也是其价值权衡的真实意思表示和倾向性选择,刑法的否定性评价对此应该作出区别性认定。
作者 庄绪龙
机构地区 华东政法大学
出处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5期21-26,共6页 Journal of Jiangxi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6

  • 1于志刚.关于消费者维权中敲诈勒索行为的研讨[J].中国检察官,2006(10):44-47. 被引量:32
  • 2陈宝昆,罗智伟.《消费者“敲诈”无罪》.《检察日报》,2001年6月1日.
  • 3赵家新.《“苍蝇”叮上了冰红茶,“统一”、健力宝连遭敲诈勒索》.《法制日报》,2003年8月19日.
  • 4王欢.《维权敲诈?一块月饼索赔5000元》.《华商晨报》,2005年2月8日.
  • 5张太凌.《华硕案女主角黄静被关10月冤狱,获国家赔偿》.《新京报》,2008年11月21日.
  • 6晓娟等.《买到假烟张口要三万元赔偿,索赔变成勒索,四人分别被判刑》.《合肥晚报》,2008年11月20日.

同被引文献41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