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4-68,共5页
Economic Perspectives
同被引文献44
-
1彭希哲,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J].社会科学,2004(7):63-72. 被引量:49
-
2冷熙亮,丁金宏.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问题——以上海为例的探讨[J].社会,2000,20(11):15-18. 被引量:18
-
3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比较分析[J].领导决策信息,2003,0(3):30-31. 被引量:1
-
4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39(9):18-25. 被引量:332
-
5胡必亮.“关系”与农村人口流动[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1):36-42. 被引量:25
-
6胡鞍钢,杨永恒,盛欣.经济增长转型与就业促进[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6):1-9. 被引量:29
-
7苏振兴.关于非正规经济的几个问题[J].拉丁美洲研究,2001(5):22-25. 被引量:7
-
8胡逢吉,吴光炳.地下经济与资源配置体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15(1):3-7. 被引量:2
-
9Н.В.斯克雷普尼克,刘明.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验)[J].国外财经,1995(4):70-78. 被引量:7
-
10李郁.非正规就业理论在中国实践的评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542-545.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29
-
1裘雨明.非正规就业结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6(9):28-30.
-
2王萍.两种劳动力使用途径下的企业绩效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2):76-80.
-
3杨云霞,李建中.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综述[J].人文杂志,2005(1):152-156. 被引量:3
-
4陈宇海.街头务工的进城农民——以福州市为例的调查思考[J].青年研究,2005(10):26-33. 被引量:5
-
5尹晓颖,薛德升,闫小培.“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6):969-973. 被引量:48
-
6刘丽,任保平.中国四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2):48-53. 被引量:2
-
7张丽冰.建立非正规就业者的非正式社会保障[J].地方财政研究,2007(7):39-42. 被引量:1
-
8魏珊珊.非正规就业中的女性农民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62-64. 被引量:6
-
9严德成.浅析义乌会展业对浙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黏合作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2007,6(10):41-42.
-
10徐蔼婷.非正规部门生产规模的估算:数据比较法——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8(6):33-39. 被引量:8
-
1王瀛.非正式部门的青年越来越多[J].人类居住,2007(3):10-11.
-
2陈开国.建立创业基金支持小企业发展[J].开放导报,1998(7):27-28.
-
3李 军.城市失业、下岗职工反贫治理[J].经济界,2002(4):22-25.
-
4樊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基于费-拉尼斯模型[J].经济视角,2013,32(8):30-33. 被引量:1
-
5黄佩仪.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外来工真的融入当地社会吗?[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4(1):127-127.
-
6张熙凤.治理城市失业的困惑与突破点[J].理论导刊,2000(2):33-34.
-
7张海鹏.西方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对我国就业政策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76-78. 被引量:1
-
8李越.关于我国廉租房制度的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14):69-70. 被引量:1
-
9罗双发.广州市城市失业特征及其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4):141-143.
-
10万广华,孟全省,孔荣.作为非正式部门的乡镇企业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6(2):65-71.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