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曾为集团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实行相互参股制度而增加了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现在动向如何?请参见本文。
出处
《中外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43,共2页
Sino Foreign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27
-
1[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张荣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12-213.
-
2《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2004.7.
-
3Kathryn L. Dewenter and Paul H. Malatesta. State - owned and Privately Owned Finns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fitability, Leverage, and Labor Intens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 1 ), pp. 320 - 334.
-
4Oliver Williamson.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J. Journal oi Finance, 1988.
-
5[美]罗纳德·J·吉尔森.全球化的公司治理:形式趋同或者功能趋同[M].赵玲,刘凯,译//.[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6Andrei Shleifer and Rorbert W.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No. 2, June, 1997.
-
7[美]卢西恩·阿依·拜伯切克,马克·J·罗.公司所有权和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理论[M].赵玲,刘凯,译//.[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8La Porta Rafael, Florencio Lopez -de -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mance[J].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 58,2000,pp. 3 -27.
-
9王连洲.国有股减持应立法先行[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d/[I-C/71557.htm.
-
10S. Nickell, D. Nicolitas and N. Dryden. What Makes Firms Perform Well[J]. 41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7, pp. 783 - 796.
二级引证文献20
-
1高涛.“大股东中心主义”的中国经验与《公司法》改革进路[J].证券法律评论,2021(1):73-90.
-
2林少伟,洪喜琪.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价值、困境与出路[J].投资者,2020(2):23-36. 被引量:1
-
3湛江.浅析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效率的优化——基于资本结构视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
-
4苏顺海,李小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7):71-75. 被引量:4
-
5周海挺.类别股制度功能解析[J].理论界,2015(8):88-95.
-
6吴江.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设置浅论[J].经济师,2015(9):113-114.
-
7王真真.国企改革中类别股制度的运用——基于国资保值增值和公司控制的视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5):77-82.
-
8廖红伟,张楠.混合所有制下国有企业绩效检验与改革构想[J].学习与探索,2016(4):108-114. 被引量:11
-
9杨雄壬.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优先股制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3):51-55.
-
10申文君,李秋成.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其法治化路径[J].河北法学,2018,36(6):195-200. 被引量:7
-
1陈其末.企业间相互持股制度的网络理论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0(3):27-28.
-
2庞德良.论日本法人相互持股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J].世界经济,1998,21(12):56-60. 被引量:19
-
3赵亮.日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其重建[J].国有资产管理,2003(4):59-61.
-
4杨汇.日本法人相互持股制度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1999(6):44-46. 被引量:6
-
5张湧.以全能银行为基础的德国企业融资模式评述[J].经济评论,2004(1):88-92. 被引量:4
-
6赵旭梅.日本企业间相互持股制度的作用及其形成过程[J].世界经济情况,2004(5):4-6.
-
7陈其末.相互持股的契约理论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0):78-79.
-
8陈其末.日本法人相互持股制度的经济意识形态分析[J].财会通讯(下),2011(1):154-157.
-
9高煜.专用性人力资产准租金的消散与保护——相互持股起源的一个比较制度分析视角[J].经济评论,2006(2):17-24. 被引量:2
-
10金海平.日本股份公司董事义务初探[J].日本问题研究,2003,17(4):22-24.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