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Ⅵ小麦—黄瓜—花生—萝卜四种四收模式
出处
《当代生态农业》
1999年第1期96-97,共2页
Contemporary Eco-Agri Culture
-
1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小麦(2)[J].种子科技,2009,27(6):49-51. 被引量:2
-
2金波.台湾植物组织培养系列报道 Ⅵ水稻原生质体培养[J].台湾农业情况,1992(4):21-23.
-
3彭展发.小型拖拉机的维修技术(续VI)[J].湖南农机,1992(1):12-13.
-
4徐立华,李大庆,郑春宁,倪金桂,杨德银.江苏省麦后移栽棉生理特性及调控技术 Ⅵ.种子发育及其质量[J].江苏农业科学,1991,19(4):20-22.
-
5钱章强.植物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利用(Ⅵ)[J].种子科技,1993(6):41-42. 被引量:1
-
6王才斌,成波,迟玉成,孙秀山,陈殿绪,万更波.小麦花生两熟制高产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研究Ⅵ.小麦行距与花生套种期[J].花生科技,1996,25(2):5-8. 被引量:2
-
7奕永庆.节水灌溉技术(Ⅵ)[J].今日科技,1998,18(11):8-9. 被引量:3
-
8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小麦(2)、油菜(1)[J].种子科技,2012,30(6):49-53.
-
9胡支华,梁慕勤.大耐豆阴性的研究 Ⅵ.大豆若干性状与耐阴性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1991,19(4):7-13. 被引量:5
-
10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3)[J].种子科技,2007,25(6):6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