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和国际关系理论:一种评估
摘要
本文通过五个方面:韦伯的理性观、韦伯的权力政治观、韦伯的官僚政治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关系论,简要的介绍了韦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的影响。
出处
《知识经济》
2010年第23期63-64,共2页
Knowledge Economy
参考文献8
-
1[美]肯尼思·汤姆逊.国际思想之父:政治理论的遗产.谢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2Robert O.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wo Approache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32,No.4(Dec.,1988),pp.379-396.
-
3[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
4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especially chap.6.
-
5Graham Allison and Morton Halperin,"Bureaucratic Politics:A Paradigm and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World Politics,Vol.24(Spring,1972),pp.43-56.
-
6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7[8][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9.
-
8[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共引文献9
-
1代训锋.经济发展与伦理动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101-104.
-
2靳凤林.耶稣经济伦理思想的生死学诠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10-14. 被引量:1
-
3骆绪刚,王荣利.论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2):83-86. 被引量:1
-
4李金河.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价值取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5-10. 被引量:7
-
5李翔海.论当代中国文化面对的时代性张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17-23. 被引量:1
-
6刘希.论少数民族婚姻多样性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63-69. 被引量:6
-
7曹艳琼.山西票号中劳资纠纷的解决路径及其现代拓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98-401.
-
8于小倩,申腾.马克思、韦伯与布迪厄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0(11):173-174. 被引量:6
-
9张方旭.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28):139-140.
-
1何曜.国际关系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1,15(1):89-100.
-
2曲鹏飞.试析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内敛性特征[J].新远见,2011(1):28-34.
-
3马兰起.国际关系理论的预测性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269-270.
-
4秦亚青.中国文化及其对外交决策的影响[J].决策与信息,2011(11):18-21.
-
5林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权力:科技因素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261-263. 被引量:8
-
6彼得·拉姆,许丽丽(译).亨利·诺埃尔·布雷斯福德激进的国际关系理论[J].南洋资料译丛,2012(2):1-11.
-
7苏瑞广.人才事业成功之本[J].中国中小企业,1997,0(8):19-20.
-
8林宏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9(12):53-58. 被引量:1
-
9肖刚,江忠武.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几个理论范式与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3(4):73-76.
-
10黄克,金筱,李晓敏,裘怀瑾,萧琴,胡释予,邱丽莉,汪建伟,吕梅芬,孙江.二零零九地产元年[J].楼市,2009(Z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