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暗的火》中的两个容器意象解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分析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的主人公谢德所写长诗中的"身体"和"家庭"两个"容器意象"。主要根据Mark Johnson描述的容器图示隐喻蕴涵,分析了"身体"和"家庭"对于谢德的意义。
作者 陈沿西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3期134-136,共3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2009年四川理工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纳博科夫小说的认知隐喻研究"(wkl-090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Lakoff 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 2Johnson Mark.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 3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绍武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 5Nabokov V.Pale fire[M].New York:First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1989.
  • 6陈沿西.“文化霸权”之下“他者”的命运——《微暗的火》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54-57. 被引量:2
  • 7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8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二级参考文献7

  • 1赛义德,爱德华.W.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3.
  • 2Boyd, B. (Ed.). Volume Compilation, Notes, and Chronology.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 1996.
  • 3王宁.文学理论前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4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绍武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 5Foucauh, M. "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 (Jay Miskouiee Trans) 16:22 -27. 1986.
  • 6马国新.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7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