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26-28,共3页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同被引文献13
-
1赵佩华.熵理论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哲学,1999(4):17-21. 被引量:6
-
2赵佩华.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准确把握负熵概念[J].系统科学学报,1999,13(1):89-94. 被引量:6
-
3徐嵩龄.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学·理性生态人[J].森林与人类,1997,0(2):2-5. 被引量:13
-
4陈建珍,赖志娟.熵理论及其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6(6):9-12. 被引量:15
-
5山东地质勘探公司第二地勘探队.山东莱芜铁矿区马庄矿床0米以下补充勘探报告,1985.
-
6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
7马建华,管华.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3.
-
8王如松.从物质文明到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20(2):87-98. 被引量:16
-
9袁旭梅,韩文秀.复合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2):51-55. 被引量:41
-
10吴雪娟.耗散结构系统的负熵及其实现过程[J].系统科学学报,1995,9(2):74-77. 被引量:35
引证文献3
-
1仇蕾,王慧敏.复合生态系统运行中的熵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6):1-3. 被引量:19
-
2刘立东,徐德利,李传华,陈海宁,林振伟.莱芜马庄铁矿闪长岩体内找矿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国土资源,2005,21(12):53-54. 被引量:3
-
3成海.熵理论视角下的旅游规划观[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X):274-274.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吴洁,刘思峰.基于熵理论的知识创造机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7):68-70. 被引量:5
-
2吴洁,刘思峰,施琴芬.基于熵理论的船舶企业知识创新与转移机理研究[J].船舶工程,2007,29(1):34-37. 被引量:2
-
3唐治元.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原则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2):53-55. 被引量:2
-
4吴洁,刘思峰,施琴芬.知识转移的耗散结构分析及转移博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6):120-123. 被引量:9
-
5张广良.民营企业文化系统的熵理分析[J].商业时代,2007(23):108-109.
-
6Yan Aimin.Human Resource Ecosystem and its evolutionary rules[J].Ecological Economy,2007,3(4):365-372. 被引量:5
-
7王智祥,向阳开.论学科建设中的“熵理论”机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88-90.
-
8郭超颖,毕华兴,林靓靓,史宇.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生态学与系统学基础[J].中国水土保持,2008(1):28-30. 被引量:10
-
9王焘,田水承,景兴鹏,杨磊.熵原理对事故预防的启示[J].陕西煤炭,2008,27(4):25-26. 被引量:1
-
10史宇,余新晓,毕华兴.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56-161. 被引量:20
-
1张真.熵概念及其对经济学问题的认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8):67-71. 被引量:3
-
2陈智,杨体强,李曼尼.熵理思维对西部大开发中决策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2):55-57. 被引量:4
-
3张文龙,余锦龙.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在产业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9,24(2):118-121. 被引量:13
-
4潘德均.论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科教兴市战略的影响——对21世纪科教兴市战略的展望[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1998,23(4):3-8.
-
5王娟娟.基于推拉理论构建游牧人口定居的动力机制体系——以甘南牧区为例[J].经济经纬,2010,27(2):52-56.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