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被引量: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明不是生命有机体,文明本身不会冲突。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前提。正确认识文明的差异,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增强文明的兼容性和互补性,减弱或消除排他性,使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文明互补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国内不同文明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理念。
作者
何星亮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湖北民族学院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5,共8页
Thinking
关键词
文化差异性
冲突
互补
和谐相处
分类号
G04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30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5
1
何星亮.《文明与冲突》,载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学纵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2
陈独秀.《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J].新青年,1921,9.
3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引自《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梁启超.《新民说》.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8页.
5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文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32页.
共引文献
2
1
李群.
章太炎的语言文化观与印度[J]
.南亚研究,2009(2):129-139.
被引量:2
2
吴莉,陈君静.
从传统到现代:近代宁波公共卫生事业的历史演进[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0(11):39-42.
同被引文献
130
1
杨黎婧.
从单数公共价值到复数公共价值:“乌卡”时代的治理视角转换[J]
.中国行政管理,2021(2):107-115.
被引量:59
2
刘国强,杨韫珏.
从同情的理解到对话的理解:诠释学视角下重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性[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6):57-68.
被引量:3
3
喻国明,刘彧晗.
从信息竞争到认知竞争:策略性传播范式全新转型——基于元传播视角的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2):128-134.
被引量:10
4
张普然,张晶.
文化资源与文明资源的概念与关联性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1):20-21.
被引量:1
5
张彦杰,胡海波.
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173-179.
被引量:12
6
施媛媛,彭璐珞.
神圣性与物质性:民俗旅游开发与现代转型中的文化冲突[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4):97-104.
被引量:13
7
牛喜平.
探索文明交流互鉴核心机制 加强中华思想文化国际传播[J]
.国际儒学(中英文),2021,1(4):4-13.
被引量:3
8
王瑶.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3(5):3-16.
被引量:36
9
黄楠森.
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
.北京社会科学,1997(4):11-15.
被引量:42
10
曹明德.
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6(4):57-62.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4
1
严田田,杨礼富.
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孝道养成的影响机制探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75-78.
被引量:1
2
吕明灼.
日月之光:孔子儒学[J]
.东岳论丛,2012,33(7):77-85.
3
张欢,王茗.
多元音乐与和谐社会——双重乐感的音乐教育理念之实践意义的深层阐释[J]
.中国音乐,2012(2):1-4.
被引量:8
4
谈新敏.
低碳文化和低碳文化自觉[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6):33-37.
被引量:2
5
陈思佳.
全球化与中日文化交融的思考与启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113-118.
被引量:1
6
黎保荣.
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J]
.晋阳学刊,2015(3):22-36.
被引量:8
7
范丽军.
文化互补与融合视角下的语言耗损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2):90-92.
被引量:1
8
丛修凡.
基于中西文化互补的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J]
.科技视界,2015(17):120-120.
9
王璐.
粤港高校合作办学动力机制分析[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6-11.
10
孙明福,张思齐.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化认同冲突与消解[J]
.宜春学院学报,2015,37(11):20-24.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汪悦.
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J]
.作家天地,2020,0(7):63-63.
2
张欢,王丛.
“多元一体”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解读——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的民族学维度[J]
.民族艺术研究,2013,26(5):38-43.
被引量:2
3
张一澍,王永明.
大学生孝德教育探析[J]
.教育探索,2013(11):130-131.
被引量:1
4
樊君锋.
基于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分析[J]
.卷宗,2015,5(8):626-626.
5
余晓钟,杨林,杨洋.
论低碳文化的十大特征[J]
.贵州社会科学,2015(11):82-85.
被引量:1
6
陈思思.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差异产生冲突的问题因素[J]
.宜春学院学报,2016,38(4):59-62.
被引量:1
7
汪怡.
“言志”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0(2):90-90.
8
刘魏娜.
语言耗损综述[J]
.文化学刊,2016(11):181-184.
被引量:2
9
郭强.
多元教育理念对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运用的启示[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2):238-241.
被引量:2
10
罗添尹.
现代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4):34-36.
被引量:1
1
冯晶晶.
牧耕交映 文明互补——有感于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牧耕交映,文明互补”的说法[J]
.鄂尔多斯文化,2012(6):40-42.
2
陈宇飞.
我国城市社会的文化发展解析[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5):91-95.
被引量:3
3
魏晓文.
略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建设[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2(3):49-54.
被引量:3
4
于群.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
.行政管理改革,2012(3):18-21.
被引量:13
5
李明明.
试析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多元主义”[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1):57-61.
被引量:2
6
黄刚.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起源、本质及意义[J]
.华夏文化,2008(3):19-22.
被引量:4
7
王扬.
中华和合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71-74.
被引量:5
8
孙玉娟.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54-57.
被引量:6
9
郭讲用.
杜亚泉编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编辑学刊,2016(5):67-71.
被引量:1
10
韦祖庆,冯雪梅.
从熵视角看古镇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以贺州市黄姚古镇为例[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4(4):41-46.
思想战线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