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蓝藻毒素及其检测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总结了蓝藻毒素的分类、致毒机理和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
秦毓茜
机构地区
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
出处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共3页
Biology Teaching
关键词
蓝藻毒素
机理
检测技术
分类号
G634.91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5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69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1
1
王岚,蔡庆华,张敏,谭路,徐耀阳,孔令惠.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藻类水华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1940-1946.
被引量:31
2
何振荣,俞家禄,何家苑,张甫英,俞敏娟.
东湖蓝藻水华毒性的研究 Ⅱ.季节变化及微囊藻的毒性[J]
.水生生物学报,1989,13(3):201-209.
被引量:31
3
盛建武,何苗,施汉昌,钱易.
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2):132-136.
被引量:22
4
徐均康,王红兵,朱惠刚.
蓝藻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上海环境科学,1996,15(9):38-41.
被引量:19
5
沈建国,章建.
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毒性机理和检测方法[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17(1):10-11.
被引量:36
6
谢数涛,龙思思,韩博平,林少君,钟秀英,林桂花.
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的PCR检测方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4):315-318.
被引量:7
7
许秋瑾,高光,陈伟民.
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6):761-763.
被引量:9
8
钱芸,戴树桂,刘广良.
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8):13-17.
被引量:20
9
胡宗达,周元清.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J]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3):8-11.
被引量:14
10
吕锡武,稻森悠平,丁国际.
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1999,19(2):138-140.
被引量:112
二级参考文献
155
1
徐立红,张甬元.
微囊藻毒素分子致毒机理研究近况[J]
.水生生物学报,1993,17(4):365-374.
被引量:21
2
何振荣,俞家禄,何家苑,张甫英,俞敏娟.
东湖蓝藻水华毒性的研究 Ⅱ.季节变化及微囊藻的毒性[J]
.水生生物学报,1989,13(3):201-209.
被引量:31
3
赵雄飞.
微囊藻水华毒素之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15(3):65-69.
被引量:1
4
易文利,王国栋,刘选卫,马祖友.
氮磷比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6):151-154.
被引量:31
5
王红兵,朱惠刚.
淡水浮游藻类污染及其毒性[J]
.上海环境科学,1995,14(8):38-41.
被引量:28
6
李永建,李斗果,王德蕊.
三峡工程Ⅱ期蓄水对支流富营养化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4):474-478.
被引量:24
7
张远,郑丙辉,刘鸿亮.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254-258.
被引量:90
8
薛俊增,叶麟,蔡庆华.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桡足类种类组成的变化[J]
.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113-115.
被引量:11
9
瞿文川,苏晨伟.
巢湖、太湖蓝藻湖靛及其提取物的动物毒性初步研究[J]
.湖泊科学,1996,8(2):156-160.
被引量:2
10
张远,郑丙辉,富国,刘鸿亮.
河道型水库基于敏感性分区的营养状态标准与评价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6):1016-1021.
被引量:49
共引文献
269
1
麻丽华,向军.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1):930-932.
被引量:1
2
林洪,王唯芬,李德昆,邱绪健.
水产品安全性现状与质量管理[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z1):681-685.
被引量:4
3
赵志培,赵薇,李杰.
化学氧化法的杀菌灭藻效果及对产生卤代烃前体的控制[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9):5-7.
4
冯利红.
藻类毒素的研究进展[J]
.医学动物防制,2001,17(9):502-504.
5
马丽娜,毕永红,胡征宇.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S1):123-128.
被引量:6
6
杨强,谢平,徐军,沈宏,张敏,王松波,王培丽.
河流型硅藻水华研究进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S1):159-165.
被引量:39
7
姚绪姣,刘德富,杨正健,方小凤,胡响铃,方丽娟,田泽斌.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44(S2):211-220.
被引量:9
8
李晶晶,谢冰.
拉曼光谱在微囊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2009,35(S2):18-20.
被引量:1
9
张朝晖,吕锡武.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进展[J]
.电力环境保护,2004,20(2):41-44.
被引量:10
10
胡宗达,周元清.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J]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3):8-11.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
10
1
杨勇杰,姜瑞芝,陈英红,张萍,高其品.
苯酚硫酸法测定杂多糖含量的研究[J]
.中成药,2005,27(6):706-708.
被引量:130
2
关伟,肖莆,周晓铁,丁春.
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研究进展[J]
.化学工程师,2009,23(6):35-39.
被引量:18
3
杨敏,胡学伟,宁平,孙蔚青,阮廷中.
废水生物处理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11,31(7):7-12.
被引量:42
4
孟繁丽,徐达,何连生,席北斗,舒俭民.
水生植物对淡水水华藻类化感效应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技,2014,27(1):44-47.
被引量:6
5
杜进炜,张硕,钟远,孙力平.
津河水体藻污染监测识别及无机混凝剂除藻效能研究[J]
.水资源保护,2016,32(4):122-126.
被引量:1
6
舒卫先,张云舒,韦翠珍.
洪泽湖浮游藻类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J]
.水资源保护,2016,32(5):115-122.
被引量:11
7
娄厚顺.
微囊藻毒素水处理方法研究初探[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33(6):99-99.
被引量:2
8
姚亮宇,王沛芳,任凌霄,王超,马晶杰,蒋如东.
扰动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J]
.环境科技,2018,31(1):6-10.
被引量:7
9
常孟阳,李晨露,董静,尚向阳,王佳慧,牛萌萌.
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养殖池塘浮游藻类动态变化[J]
.渔业科学进展,2019,40(1):36-45.
被引量:14
10
舒秀波,谢丽强,万翔,姚磊,薛庆举,李金娟.
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J]
.湖泊科学,2019,31(4):976-98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
1
刘烜瑜,倪利晓,王娜,岳菲菲,王逸飞,陈旭清,张建华.
缓释抑藻剂作用下胞外聚合物(EPS)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J]
.环境科技,2019,32(6):41-4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戚喜乐,夏云鹏,孙怡,李珍珍,俞程强,杨林浩,吴湘.
固定化蛋白酶对铜绿微囊藻生理机制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0):36-43.
被引量:1
2
陈艳,王振红,罗专溪,黄明强.
苯-砷共存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和砷累积效应[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1):68-76.
3
陈宏伟,王志红,仇永婷,刘立凡.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抑藻效果及毒性应用研究[J]
.环境科技,2022,35(5):1-7.
被引量:2
4
张铮惠,李霞,张建华,陈旭清,倪利晓.
青蒿素缓释微粒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研究[J]
.环境科技,2023,36(3):30-34.
被引量:1
1
田明.
记录蓝藻的危险[J]
.城镇供水,2004(3):61-62.
2
唐宝莲,蒋岚,宋海燕.
蓝藻治理对策建议[J]
.江苏科技信息,2008,25(1):27-29.
被引量:8
3
左金龙,崔福义,刘智晓.
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3):8-13.
被引量:22
4
盛建武,何苗,施汉昌,钱易.
蓝藻毒素的监测及水华暴发的应急方案[J]
.中国给水排水,2005,21(5):26-28.
被引量:7
5
C.A.M. Rosales,A.P. Roll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and Growth of Toxic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Laguna De Bay, Philippin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1,5(9):1109-1116.
6
江敏,王婧,许慧.
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14,33(12):3455-3462.
被引量:13
7
柳七一.
威斯康星州水体中蓝藻之急、慢性毒性[J]
.人民长江,1995,26(3):56-58.
8
周超,高乃云.
测定和去除含氮消毒副产物亚硝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6):13-16.
被引量:2
9
孙兴滨,崔福义.
臭氧对摇蚊幼虫表皮和肌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35(2):109-112.
生物学教学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