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仪表与自动化》
1999年第4期10-14,共5页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ation & Automation
同被引文献52
-
1段明祥.工业控制计算机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上)[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14(9):4-9. 被引量:9
-
2徐用懋,杨尔辅.石油化工流程模拟、先进控制与过程优化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14(9):21-27. 被引量:18
-
3甘永胜,Andreas Linninger.优化回流比的遗传算法[J].石油化工,2004,33(7):642-646. 被引量:6
-
4黄凤良.软测量思想与软测量技术[J].计量学报,2004,25(3):284-288. 被引量:35
-
5王志良.综合化、网络化、绿色化——对自动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几点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信息,2001(04M):3-6. 被引量:21
-
6孙欣,王金春,何声亮.过程软测量[J].自动化仪表,1995,16(8):1-5. 被引量:17
-
7程线,戴国梁,李太福.DDE技术在控制与信息网络集成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7):1770-1771. 被引量:5
-
8于静江,周春晖.过程控制中的软测量技术[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13(2):137-144. 被引量:147
-
9龙军.精馏塔适宜回流比的确定[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6,27(1):51-55. 被引量:6
-
10薛美盛,祁飞,吴刚,孙德敏.精馏塔控制与节能优化研究综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6):1-7. 被引量:44
引证文献5
-
1段明祥.工业控制与自动化的创新与技术进展[J].自动化博览,2003,20(z1):55-58. 被引量:10
-
2鄂加强,梅炽,时章明,刘春洋,张卫华.铜精炼阳极炉氧化过程铜液温度软测量模型及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12(9):822-825. 被引量:4
-
3杨海荣,薄翠梅,陆爱晶,张广明.间歇精馏过程变回流比智能控制策略的研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8,35(1):12-16. 被引量:5
-
4杜锋,刘全,雷鸣.软测量技术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2,23(8):352-356. 被引量:10
-
5陈鸿蔚.神经网络在交流异步电力测功机软测量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4):47-52.
二级引证文献29
-
1李莉莉.数据服务市场的杀手级应用——全球信息服务[J].信息化建设,2002(10):35-35.
-
2鄂加强,梅炽,刘春洋,张卫华.铜精炼阳极炉氧化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J].矿冶,2004,13(4):60-64. 被引量:9
-
3李勇,邵诚.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5(5):6-11. 被引量:14
-
4许永华,吴敏,曹卫华.基于信息融合的高炉料面分布模型与应用[J].信息与控制,2005,34(6):647-651. 被引量:4
-
5彭述辉.新兴交叉学科食品信息学初探[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1):115-118. 被引量:5
-
6许哲军,郭美锦,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重组毕赤酵母表达期菌体浓度模型[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1):18-20. 被引量:2
-
7鄂加强,王耀南,梅炽,龚金科.铜精炼过程液化气消耗泛函混沌优化器的设计[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16(2):370-376. 被引量:4
-
8许哲军,何云,郭美锦,储炬,张嗣良.重组毕赤酵母表达期菌体浓度的软测量模型[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25(5):28-34. 被引量:5
-
9赖林,万铀,王建新,李明涛.EtherNet/IP工业以太网在制丝线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烟草科技,2007,40(7):14-17. 被引量:3
-
10王贵成,张敏,汪勇,徐心和.GA-BP网络在谷氨酸菌体浓度软测量中的应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3):410-413.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