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论略
被引量:
2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公众考古是考古学专业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大众化的矛盾产物,交流与解释是其基本命题。公众考古学的理论虽然起源于西方,但中国却存在着公众考古的实践。中国公众考古的途径和方式有参观考古现场、摸拟考古、科普考古图书和直播考古等几种基本模式,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选择适宜的模式。
作者
姚伟钧
张国超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8,共6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关键词
中国
公众考古
模式
分类号
K87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62
同被引文献
154
引证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45
参考文献
7
1
郭妍利.
考古学的科学化与大众化[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132-135.
被引量:7
2
曹兵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试谈[J]
.中国历史文物,2004(5):82-88.
被引量:2
3
顾伊,陈淳.
美国“文化资源管理”的镜鉴[J]
.文物世界,2001(1):18-24.
被引量:7
4
崔玉范.
美国的公众考古教育——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一个途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07(8):123-128.
被引量:23
5
郭立新,魏敏.
初论公众考古学[J]
.东南文化,2006(4):54-60.
被引量:32
6
张士坤,王志华.
略论大众传媒与考古共享的互动关系[J]
.东南传播,2009(5):173-174.
被引量:10
7
南旺考古队.《分享考古发掘过程,促进文化遗产保护--记“汶上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11日.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陈淳.
为未来保存过去──美国、加拿大的文化资源管理与合同考古学[J]
.东南文化,1994(5):60-66.
被引量:3
2
Clake Gfahame,“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Prehistory,”Proceeding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53(39),p.215~238.
3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西拉姆著 刘乃元译.《神祗·坟墓·学者》[M].三联书店,1991年版..
5
周昆叔.《塑造现今地质地理环境的划时代事件—2500年来气候变凉干及其影响》[A]..《环境考古研究》[C].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
菲利普·孟特伯特.《大都会博物馆的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3年4月4日第6版.
7
Ascher Robert,”Archaeology and the Public Image”,American Antiquity,1960(25),p.402—403.
8
格林 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9
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的思考》[A]..《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10
李润权 陈星灿.《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中第二章第二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4-85页.
共引文献
62
1
汪小洋.
美术考古与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保护[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48-57.
被引量:2
2
吴强.
论濉溪石山孜遗址的保护及其规划[J]
.安徽文博,2020(1):138-148.
3
夏一博.
论中国公众考古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
.黑龙江史志,2013(13):146-147.
被引量:1
4
王晓华,董明.
国家社科基金考古学学科立项项目统计与分析[J]
.延边党校学报,2010,25(6):33-36.
被引量:1
5
单霁翔.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
.城市规划,2007,31(5):9-23.
被引量:144
6
王京传.
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J]
.社会科学家,2009,24(1):92-95.
被引量:22
7
王京传.
考古旅游:互动视野下的考古与旅游[J]
.旅游学刊,2009,24(8):58-65.
被引量:17
8
康凤云,张艳国.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2):33-41.
被引量:5
9
程立华.
关于在保护工作中提倡公众考古教育小议——以731遗址保护工作为例[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7):129-129.
10
魏峭巍.
分歧与整合:公共考古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
.江汉考古,2011(2):39-44.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154
1
曾昕.
情感慰藉、柔性社交、价值变现: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盲盒潮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33-141.
被引量:76
2
王思怡.
博物馆化:科学博物馆学派斯坦斯基的学术理论与影响综述[J]
.博物馆管理,2020(4):34-44.
被引量:10
3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5):31-34.
被引量:12
4
倪春野.
浅谈中国考古学的大众化及其发展[J]
.黑龙江史志,2010(7).
被引量:2
5
曹兵武.
资料·信息·知识·思想——由专家考古学到公共考古学[J]
.南方文物,2011(2):89-92.
被引量:8
6
尼克·梅里曼,黄洋,高洋.
让公众参与博物馆考古[J]
.南方文物,2012(1):175-183.
被引量:13
7
希尔松.兰贝利,韦清琦.
保卫巴西水下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与公共考古学[J]
.国际博物馆,2008(4):64-72.
被引量:2
8
张惠朗.
试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0(6):40-44.
被引量:6
9
苏秉琦.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J]
.考古,1995(6):561-563.
被引量:13
10
曹兵武.
聚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J]
.考古,1995(3):268-276.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3
1
夏一博.
论中国公众考古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
.黑龙江史志,2013(13):146-147.
被引量:1
2
杨雯,莫扬.
中国公众考古传播理念及形式分析[J]
.科普研究,2013,8(3):12-18.
被引量:4
3
刘文科.
近十年来国内公共考古学研究述评[J]
.丝绸之路,2013(14):30-33.
被引量:2
4
沈薇.
试论公众考古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原则和模式[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10):69-71.
被引量:1
5
范佳翎.
“公众考古学”和“公众考古理念”辨析[J]
.南方文物,2013(4):121-124.
被引量:3
6
姚庆,张童心.
“十三五”规划时期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交叉关系为例[J]
.理论界,2016(2):89-94.
7
杨亚旭,陈晓萱.
公众考古学视野下的岩画研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27(6):100-104.
8
刘君杰,刘迪,张发亮.
近十年国内外公众考古研究对比分析[J]
.文博,2018(1):45-51.
被引量:4
9
艾虹.
试论高校博物馆开展公众考古教育的优势与途径[J]
.文物春秋,2018(4):56-60.
10
刘騻.
公众考古学的历史与现状——基于微信的个案分析[J]
.教育文化论坛,2018,10(1):73-7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5
1
尹鑫琳.
对英国National Trust面向公众的修复工作的思考[J]
.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1):98-107.
被引量:1
2
乔玉.
中国公共考古的新趋势和新思考[J]
.南方文物,2019(5):1-5.
被引量:2
3
王文彬,詹春晖.
浅谈文物保护单位解说词的规范性[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2(1):664-671.
4
汪小洋.
美术考古与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保护[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48-57.
被引量:2
5
何毓峰.
中小博物馆临时展览合作办展模式创新探索——以宁波博物院为例[J]
.常州文博论丛,2023(1):88-92.
6
姚庆,张童心.
“十三五”规划时期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交叉关系为例[J]
.理论界,2016(2):89-94.
7
王菁,陈雍.
我国公共考古现状分析[J]
.北方文物,2016,0(4):63-65.
被引量:4
8
艾虹.
试论高校博物馆开展公众考古教育的优势与途径[J]
.文物春秋,2018(4):56-60.
9
高小燕,段清波.
传承与传播: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可沟通性[J]
.人文杂志,2019,0(2):77-84.
被引量:12
10
李向乐.
盗墓题材影视剧传播考古学的思考[J]
.理论观察,2019,0(5):91-93.
1
姚庆,张童心.
“十三五”规划时期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交叉关系为例[J]
.理论界,2016(2):89-94.
2
苏卉.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
.科教导刊,2010(2):155-156.
被引量:3
3
张兆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20):176-178.
被引量:1
4
李英粉.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136-136.
被引量:1
5
朱成全,孙博.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J]
.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10):199-200.
6
熊黎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
.云南社会科学,2001(S1):63-66.
被引量:12
7
杨宝琰,万明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对思想[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44-48.
被引量:1
8
赵学通.
弘扬中原根亲文化 提升河南影响力[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29(3):98-101.
被引量:4
9
林坚.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文化思想[J]
.人文杂志,2011(1):96-106.
被引量:3
10
朱筱新.
同一文化──民族融合的先声[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11(4):8-12.
浙江学刊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