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中国佛教参与“文明对话”的实践模式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成长发展过程也是与以儒道为代表的本土性文明的"宗教间对话"过程。在对话的历史中,佛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对话模式,就其实践模式而言,可以概括为解释性的理惑模式、反驳性的正诬模式、抗旨性的抗辩模式、帝令性的敕辩模式、诏令性的廷辩模式,其中体现出的特点在今天仍然具有许多启发性。
作者 董群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3,共6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基金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牟子.《理惑论》,《弘明集》卷1,《大正藏》第52卷,第1页.
  • 2谢镇之.《与顾道士析夷夏论》,《弘明集》卷6,《大正藏》第52卷.
  • 3朱绍之.《难顾道士夷夏论》,《弘明集》卷7,《大正藏》第52卷,第43页.
  • 4朱广之.《疑夷夏论咨顾道士》,《弘明集》卷7,《大正藏》第52卷,第44页.
  • 5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弘明集》卷7,《大正藏》第52卷,第45页.
  • 6刘勰.《灭惑论》,《弘明集》卷8,《大正藏》第52卷,第49页.
  • 7法琳.《上秦王论启》,《广弘明集》卷11,《大正藏》第52卷,第161页.
  • 8《弘明集》卷12,《大正藏》第52卷.
  • 9桓玄.《桓玄书与远法师》,《弘明集》卷12,《大正藏》第52卷,第83页.
  • 10彦棕.《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3,《大正藏》第52卷,第455页.

共引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