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佛教参与“文明对话”的实践模式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成长发展过程也是与以儒道为代表的本土性文明的"宗教间对话"过程。在对话的历史中,佛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对话模式,就其实践模式而言,可以概括为解释性的理惑模式、反驳性的正诬模式、抗旨性的抗辩模式、帝令性的敕辩模式、诏令性的廷辩模式,其中体现出的特点在今天仍然具有许多启发性。
作者
董群
机构地区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3,共6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基金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文明对话
实践模式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1
牟子.《理惑论》,《弘明集》卷1,《大正藏》第52卷,第1页.
2
谢镇之.《与顾道士析夷夏论》,《弘明集》卷6,《大正藏》第52卷.
3
朱绍之.《难顾道士夷夏论》,《弘明集》卷7,《大正藏》第52卷,第43页.
4
朱广之.《疑夷夏论咨顾道士》,《弘明集》卷7,《大正藏》第52卷,第44页.
5
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弘明集》卷7,《大正藏》第52卷,第45页.
6
刘勰.《灭惑论》,《弘明集》卷8,《大正藏》第52卷,第49页.
7
法琳.《上秦王论启》,《广弘明集》卷11,《大正藏》第52卷,第161页.
8
《弘明集》卷12,《大正藏》第52卷.
9
桓玄.《桓玄书与远法师》,《弘明集》卷12,《大正藏》第52卷,第83页.
10
彦棕.《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3,《大正藏》第52卷,第455页.
共引文献
3
1
孙亦平.
汉唐《道德经》注疏与老学思想的发展——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为中心[J]
.中国哲学史,2002(4):57-64.
被引量:3
2
梁巧英.
《宝藏论》中的道教印迹考——兼说《宝藏论》的成书年代[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3):112-120.
3
屈大成.
从《高僧传》看汉僧之出家受具及其律制问题[J]
.宗教学研究,2011(4):110-115.
被引量:1
1
赵翠翠.
巨赞法师的“社会建设”思想初探[J]
.文学界(理论版),2010(9):243-244.
2
黄霞平.
论唐玄宗与佛教[J]
.船山学刊,2010(3):154-156.
被引量:2
3
张开焱.
楚国帛书创世神话产生的时代问题[J]
.东方丛刊,2009(2):169-184.
被引量:7
4
郭跃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1-2.
被引量:2
5
韩传强,刘丽.
终极关怀:宗教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从儒、释、道治世、治心、治身谈起[J]
.学术论坛,2013,36(3):14-17.
6
王定安.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同异之辨——以杨廷筠的《代疑篇》、《代疑续篇》为例[J]
.宗教学研究,2011(1):140-144.
7
雷火剑.
论魏晋南北朝僧官制度及其当代启示[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41-44.
8
郭金才主教出席亚欧会议不同文化与宗教间对话高级别会议[J]
.中国天主教,2014(4).
9
黄启祥.
“‘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J]
.哲学动态,2005(10):66-67.
10
刘丽,韩传强.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参与——护理伦理视域下的临终关怀之管窥[J]
.学理论,2014(18):32-33.
社会科学战线
201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