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七氟醚混合诱导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全麻下扁桃体摘除术患儿60例,分为异丙酚诱导组(P组)30例和七氟醚诱导组(S组)30例2组,异丙酚诱导组:静脉注射3 g/kg芬太尼1 min后,以36~40 s的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2~3 mg/kg诱导;七氟醚诱导组:0.5 mg/kg氯胺酮静脉注射后行七氟醚吸入诱导,记录从诱导开始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诱导开始至插管成功时间)。并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插管时、插管后2 min 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S组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P组;S组诱导前、诱导后MAP、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组诱导前、诱导后MAP、H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插管时P组和S组MAP、HR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插管时有无意识体动反应(8例)与S组(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小剂量氯胺酮镇静、入室后中等质量浓度七氟醚吸入混合诱导,具有诱导迅速、平稳、呼吸循环抑制轻等优点,对部分不合作和存在困难呼吸道处理倾向患儿值得推荐。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6期443-444,446,共3页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