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建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新思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语言学转向所带来的影响谈起,提出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不足之处,并以吕俊教授的建构主义翻译学为参照,建议把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的建构主义引入文学理论批评中来。
作者
田丰
机构地区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11年第3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文学批评
语言学转向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6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3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冯寿农.
“语言学转向”给文学批评带来的革命[J]
.外国语言文学,2003,20(1):50-54.
被引量:10
2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吕俊.
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2001,23(6):8-11.
被引量:98
4
吕俊.
论学派与建构主义翻译学[J]
.中国翻译,2005,26(4):10-15.
被引量:25
5
孙辉.
从语言到话语——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两度转向之学理逻辑探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59-64.
被引量:5
6
阎嘉.
语言学转向与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72-76.
被引量:1
7
张杰.
批评理论的转向:从“形式”走向“认知”[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9(5):1-3.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46
1
黄必康.
试论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J]
.外国语,1998,21(4):16-21.
被引量:3
2
张杰.
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J]
.外国语,1998,21(4):22-25.
被引量:8
3
程锡麟.
互文性理论概述[J]
.外国文学,1996(1):72-78.
被引量:380
4
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6
福柯.权力的眼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2-51.
7
尤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
托马斯·库恩 范岱年 纪树立译.必要的张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托马斯·库恩 金吾伦 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汉斯·波塞尔 李文潮译.科学:什么是科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共引文献
134
1
付永.
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再探[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1):34-38.
2
谢志辉.
中国传统译论:和而不同[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131-132.
被引量:1
3
涂传娥.
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99-100.
被引量:3
4
张景华.
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
.中国翻译,2004,25(4):20-25.
被引量:149
5
何三宁.
一个全新的译学范式——建构主义翻译学——简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J]
.作家,2008,0(20):198-199.
6
王伟.
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研究——兼评《浮生六记》林译本[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9):224-225.
7
唐述宗.
“巴别塔”理论可以休矣——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再解构[J]
.山东外语教学,2004,25(2):73-77.
被引量:18
8
王璟.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6):36-39.
被引量:9
9
陈大亮.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
.中国翻译,2005,26(2):3-9.
被引量:189
10
马志刚.
解构主义·语言与翻译·误读与困境[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2):17-21.
被引量:5
1
张建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解构主义思考[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0(7):40-41.
2
王文智.
语言学转向:课程史研究的新取向[J]
.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32-40.
被引量:3
3
隋淑芬.
儒家的道德叙事方法及其借鉴[J]
.思想教育研究,2005(9):13-15.
被引量:1
4
熊和平.
课程·文本·语言——兼谈课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J]
.教育科学,2005,21(3):36-39.
被引量:1
5
胡军良.
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进路[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6,0(Z4):67-67.
6
荀渊.
话语、教育话语及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形成[J]
.大学(研究),2011(8):43-48.
7
熊和平.
课程、文本、语言——兼谈课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J]
.当代教育科学,2005(14):6-10.
8
阎建锋,邢镇容.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J]
.世界教育信息,2008,21(8):63-66.
9
吴义平.
浅析当代语言社会学的发展[J]
.文教资料,2006(34):112-113.
10
李孔文.
从语义学到语用学:课程研究的转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73-77.
被引量:3
文教资料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