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西农业科技》
1999年第5期1-3,共3页
Ji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32
-
1赵其国.我国红壤的退化问题[J].土壤,1995,27(6):281-285. 被引量:152
-
2李斌,钟有糁,刘孙贤,罗小玲.红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5):474-475. 被引量:4
-
3刘庆昌,陆漱韵.我国甘薯育种的发展方向[J].作物杂志,1996(5):12-13. 被引量:3
-
4曾希柏,李菊梅,徐明岗,高菊生,孙楠.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37(3):434-437. 被引量:63
-
5蔡南通,邱永祥,吴秋云,罗文彬,李光星.甘薯新品种福薯2号配套栽培及利用技术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233-236. 被引量:3
-
6林金华,郑旋.福建省1995年甘薯新品种区试总结[J].福建农业科技,1996,27(6):6-7. 被引量:5
-
7盛家廉.徐薯18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J].江苏农业科学,1982,(9):26-30.
-
8朱崇文 马代夫 等.甘薯的品质改良[J].作物杂志,1987,(1):1-2.
-
9徐中儒.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J].东北农学院学报,1985,16(1):25-35.
-
10朱天亮 杨立明 陈赐民 等.甘薯新品种岩薯27的选育.中国甘薯,1994,(7):232-235.
引证文献7
-
1王阳青,廖福琴.甘薯品种岩薯5号的选育及其生产应用[J].杂粮作物,2004,24(4):212-213.
-
2李君.红薯不同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07-207. 被引量:1
-
3杨立明,郭其茂,陈赐民,兰志斌,吴文明.甘薯新品种“岩薯5号”的生产力及其主要性状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1,13(4):22-28. 被引量:2
-
4胡惠文,柳开楼,余跑兰,陈雷.红壤旱地红薯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响应及相互关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7):37-39. 被引量:1
-
5张福荣.岩薯5号生物学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543-543. 被引量:4
-
6胡水秀,施翔,方先兰.渝薯303扦插密度和施肥量的优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6):848-852. 被引量:2
-
7杨立明,陈赐民,郭其茂,张楚文,黄昌礼.岩薯5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2):250-25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王阳青,廖福琴.甘薯品种岩薯5号的选育及其生产应用[J].杂粮作物,2004,24(4):212-213.
-
2邢凤武,范泽民,朱玉灵.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皖薯8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660-660. 被引量:9
-
3吴问胜,方克明,程春明,王瑞珍,钟国民,占木水,肖平义.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徐薯22的优化栽培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3):11-13. 被引量:8
-
4罗小敏,王季春.回归设计在甘薯优化栽培研究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8,28(6):7-8. 被引量:6
-
5朱玉灵.阜薯24甘薯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79-79. 被引量:2
-
6何胜生.红薯葛根复合糊的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6,35(4):443-447. 被引量:3
-
7赵仲仁,王富珍,欧阳建平,夏桂龙,段红霞.生物黑炭还田对红壤旱地芝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7(6):25-27. 被引量:1
-
8马中原.试析鲜食甘薯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1(8):60-61. 被引量:1
-
9林子龙,郭其茂,陈根辉,黄艳霞.甘薯新品种龙薯35号的选育及特性鉴定[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9(4):37-40. 被引量:1
-
10张桢,周志疆,赵敏蓉,程立宝.鲜食红薯脱毒苗高效、快速繁殖的关键技术浅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2):117-118.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