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5-22,共8页
Chinese Rural Economy
同被引文献28
-
1佟屏亚.我国耕作栽培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J].耕作与栽培,1994,14(4):1-5. 被引量:35
-
2洪丙夏.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与对策[J].耕作与栽培,1995,15(2):1-3. 被引量:1
-
3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5(11):98-101. 被引量:34
-
4李仁元.九大农区粮食生产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6(1):17-21. 被引量:14
-
5邹超亚,陈颖,朱志强.贵州耕作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优化模式的选择[J].耕作与栽培,1997(1):1-4. 被引量:3
-
6何国亚.秋作生长影响因素分析[J].耕作与栽培,1997,17(1):34-35. 被引量:1
-
7蒋中一.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村经济,2000,(2).
-
8陆建飞,丁旭,王昭,庄恒扬,章熙谷.市场经济下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耕作与栽培,1997,17(3):1-3. 被引量:5
-
9陈印军,唐华俊,尹昌斌.对我国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1(1):36-39. 被引量:3
-
10赵其国.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5):267-271.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李会敏.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7):163-164. 被引量:3
-
2冯金侠,张卫建.中国耕作学学科的历史成就和新世纪若干发展问题[J].耕作与栽培,2005,25(4):4-6. 被引量:3
-
3张士云,吴连翠.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2):72-78. 被引量:18
-
4彭剑锋,黄国勤,刘光辉.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耕作制度演变与发展研究——以安义县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5):22-26. 被引量:1
-
5兰肇华,杨青,张春园.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10):164-168. 被引量:10
-
6刘耀森.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5):43-48. 被引量:25
-
7蔡双元,杨慧菊,郭华春,陈明玮,李超,李彩斌.昆明地区马铃薯收后播不同作物的生长及其产量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794-3796. 被引量:1
-
8刘宝林,邹小云,宋来强,官春云.稻田不同轮作系统作物产量、效益和氮素吸收及前后作土壤养分动态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7,29(12):1-7. 被引量:8
-
9罗森.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0(10Z):72-72. 被引量:4
-
10吴群.城市规划区农用地价格评估的实证研究——以江苏泰兴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33-38. 被引量:8
-
1王宗儒.谷残伤农 粮多伤县——产粮大县的苦恼[J].农村展望,1991(2):11-12.
-
2谢茹.振兴粮食主产区经济的若干思考[J].企业经济,1996,15(11):33-36.
-
3何希杰,陈再高,李建国.粮产区粮食生产现状与结构调整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2,8(3):40-42.
-
4吴忠林,余英勇.主销区放开粮食市场对粮产区的影响和对策——产粮山区宜黄县的调查[J].粮食经济,2001(11):39-40.
-
5陶运改.粮食产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J].广西农学报,1994,0(1):44-47.
-
6吴元庚.粮产区粮食企业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粮食经济,2000(6):11-13.
-
7鲁晓东.从1996年粮食形势看粮产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J].中国农村经济,1996(11):17-18. 被引量:2
-
8“一优两高”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内容是什么?[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4(2):25-25.
-
9傅资庆,聂光明.如何建立粮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J].当代财经,1992(10):61-62.
-
10任洁.粮产区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J].中国商办工业,1999(10):2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