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路”的纠葛——鲁迅“道路”论的士文化探源
被引量:4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24,共10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思想的现代发生
道路实践与资源价值研究"(07CZW03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19
-
1肖同庆.流放者谱系:灵魂的荒原之旅──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研究之二[J].鲁迅研究月刊,1995(10):4-12. 被引量:6
-
2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M].中华书局,1986.第584页.
-
3艾兰 张海晏 译.《水之道与德之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4[14]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四册1357页、1357页.
-
5《海德格尔选集》,1291页,1290页,孙周兴译.上海三联,1996年12月.
-
6内山完造.《忆鲁迅先生》[J].作家(上海),1936,.
-
7内山完造.《忆鲁迅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学术资料论著汇编》第2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58页.
-
8黄昌勇,符杰祥.“鲁迅道路”问题的理论反思[J].文学评论,2004(3):102-108. 被引量:9
-
9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9页.
-
10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二级参考文献28
-
1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J].文学评论,1988(6):4-17. 被引量:41
-
2郁达夫.《怀鲁迅》[J].文学月刊,1936,7(5).
-
3胡风.《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生长起来的》,《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
4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
5《学习鲁迅与自我改造》,《茅盾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
6竹内好 李心峰译.《鲁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47页.
-
7郝大维 安乐哲著 施忠连译.《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
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73页.
-
9胡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A]..《胡风评论集》中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
10鲁迅.《坟·写在(坟)后面》[A]..《鲁迅全集》第1卷[C].,.第283页.
共引文献98
-
1陈永志,郑若娟.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障碍与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04,30(16):14-20. 被引量:3
-
2皇甫长城.专家会诊意见能够作为定案证据吗?[J].法律适用,2004(9):58-59.
-
3刘敬东.两个世界与理性主义:柏拉图、斯多葛派与西塞罗合论[J].现代哲学,2001(4):97-101. 被引量:5
-
4姜维功,李坤轩,蒋海舰,庞娜,宋坤.政治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称性——兼论与可持续发展相对称的现代政治文化的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2):34-37. 被引量:3
-
5何平立.宋真宗“东封西祀”略论[J].学术月刊,2005,37(2):89-95. 被引量:9
-
6高波.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文化约束与文化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5(3):32-39. 被引量:16
-
7代迅.全球视野中的本土化选择:近百年西方文论在中国[J].文艺理论研究,2000(4):9-17. 被引量:9
-
8张曦.现代文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5,37(3):120-124.
-
9何平立.中国封建皇帝封禅略论[J].安徽史学,2005(1):17-23. 被引量:8
-
10王兆胜.官员散文:希望与遗憾——谈新世纪散文创作的一种群体现象[J].文艺争鸣,2005(3):20-2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36
-
1启良.道:中国知识分子的十字架[J].书屋,2001(11):4-13. 被引量:4
-
2符杰祥,郝怀杰.“不得其路”的困结与“殉道”悲剧——从“道”“路”分裂的角度看鲁迅对中国士人文化的现代思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3):100-104. 被引量:6
-
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
4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
5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4页.
-
7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鲁迅全集》第6卷,第10、11、9、10页.
-
8鲁迅.《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鲁迅全集》第7卷,第405页.
-
9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
10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92-93页.
-
1周铭.《华盖集》何来五十一篇?[J].鲁迅研究动态,1985(1):35-35.
-
2毛庆耆.鲁迅和鲁迅的道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125-129.
-
3何念龙.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8):1-5. 被引量:6
-
4陈仕持.对一个命题的注释性考辨——什么是巴金所说的“鲁迅的道路”[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5-7.
-
5韩云波.郭沫若历史剧与士文化品格的现代转换[J].郭沫若学刊,1994(2):33-40. 被引量:2
-
6安立志.贬低长城的人们[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3(6):66-67.
-
7宁俊红.中国古代俗文化与士文化视野中的两种悲剧观[J].青海师专学报,2009,29(2):22-25.
-
8何念龙,刘正国.屈原“士格”与战国时代士文化精神的同异性[J].江汉论坛,1998(10):69-72. 被引量:1
-
9王靖楠.朱光潜《诗论》在述学文体上的意义与价值[J].文史知识,2013(5):74-81.
-
10陈昭明.论新时期乡土小说关于国民性批判的新探索[J].江汉论坛,2005(5):121-124. 被引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