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9-99,110,共2页
Huazhong Architecture
同被引文献7
-
1唐鸣镝.关于传统民居与风景建筑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2(1):64-65. 被引量:1
-
2杜玉彩.“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3):41-43. 被引量:5
-
3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4):26-35. 被引量:4
-
4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5龙炳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香港区域市政局出版,1991.
-
6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建筑学报,1999(7):53-56. 被引量:61
-
7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19(3):264-270. 被引量:53
二级引证文献33
-
1陈文捷,黄荣娟,温丽玲.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700-16704. 被引量:11
-
2YU Zhong-yuan,LI Bo,BI Hua.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key cultural relic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ggestions to it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J].Ecological Economy,2010,6(4):447-456.
-
3黄益军,罗秋惠.浅析泉州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以安溪李光地故居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27-32. 被引量:2
-
4余中元.我国文物旅游资源的时空特征及保护开发策略[J].经济地理,2011,31(2):312-316. 被引量:21
-
5李曦,范迎春,李煜民.论古民居保护方法的再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18(9):24-25. 被引量:4
-
6李东和,孟影.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研究——以黄山市徽州古民居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2):151-155. 被引量:27
-
7胡卫华.城市改造更新中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深圳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6):664-669. 被引量:4
-
8刘龙华.永定土楼古民居住宿的体验研究[J].当代旅游(中旬刊),2013(2):74-79. 被引量:1
-
9朱镇生,柯艺灿,叶茂樟.深入研究李光地文化,为湖头古镇新城“铸魂”[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27-31.
-
10杨帮利.FDI、人民币有效汇率对中国贸易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矩(GMM)分析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179-180. 被引量:1
-
1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院30周年庆[J].城市规划学刊,2009(C00).
-
2邵丹娜,刘学敏.“致堵”与“治堵”——城市交通治堵研究述评[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2). 被引量:5
-
3冯志生.砼强度的声速-衰减系数差值综合检测法[J].地震学刊,1999,19(1):42-46. 被引量:1
-
4陈恺,唐燕.城市局部气候分区研究进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南方建筑,2017(2):21-28. 被引量:13
-
5唐孝祥.建筑美学视野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J].新建筑,2004(1):47-47. 被引量:2
-
6杨琳,吴鹏泽.从解释性研究走向实验研究:电子教材研究发展脉络[J].教育信息技术,2016(5):3-7. 被引量:1
-
7吴锋.建筑出行生成研究工作规范化之路——美国第九版《出行生成手册》启示[J].建筑与环境,2015,9(6):6-9.
-
8张衔春,李长风.基于国内外比较视角下城市蔓延概念与动力机制研究述评[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10):29-35. 被引量:11
-
9马立平,韩永国.核废物地质处置缓冲/回填材料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2014,34(2):92-94. 被引量:1
-
10汤连生.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J].工程地质学报,2003,11(1):30-35. 被引量: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