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主体间性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实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主体间性理论为实现由传统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向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
作者
桑雷
机构地区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职业时空》
2011年第1期180-182,共3页
Career Horizon
关键词
高职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转向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9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张耀灿,刘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8-10.
被引量:149
2
闫艳.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25-27.
被引量:42
3
杨芳.
论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湖北社会科学,2008(2):187-189.
被引量:8
4
周建军.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3):107-109.
被引量:1
5
周丽华.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及途径分析[J]
.职业时空,2009,5(1):99-100.
被引量:3
6
邵庆祥.
论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J]
.中国青年研究,2009(3):96-99.
被引量:7
7
马万宾.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J]
.理论导刊,2009(6):67-68.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任平.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69.
被引量:93
2
杨国荣.
主体间关系论纲[J]
.学术月刊,1995,27(11):3-8.
被引量:14
3
岳伟,王坤庆.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5
4
闫青会.
试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27(6):74-75.
被引量:31
5
王晓东.
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J]
.天津社会科学,2001(5):42-46.
被引量:27
6
袁文艺.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J]
.求实,2006(4):74-75.
被引量:5
7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115-121.
被引量:217
8
李杰.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J]
.教育探索,2006(10):93-94.
被引量:6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
190
1
王长潇,孙玉珠.
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张力与合力[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4):172-183.
被引量:3
2
李鹏鹏.
朋辈教育在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运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7):137-138.
3
杨红英.
走向主体间性: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学术论坛,2008,31(3):193-196.
被引量:4
4
王艳秋,徐勇林.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99-103.
被引量:8
5
李小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利用问题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92-93.
6
魏文君.
当前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改进策略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64-65.
7
钟健雄,段贝.
和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1):140-143.
被引量:5
8
王健,戴艳军.
2006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与研究热点[J]
.理论与改革,2007(4):152-155.
9
梁德友.
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兰州学刊,2008(4):192-195.
被引量:21
10
梁肖.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考[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10):330-330.
被引量:1
1
石敏敏.
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和社会交往理论──论哈贝马斯的《交往与社会进化》[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1999(1):42-44.
2
王宏德,秦斯.
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积极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西部科技,2007,6(3):61-63.
3
周秀菊.
主体间性视域与唯物史观视野[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4):53-56.
4
张婷婷.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
.东南传播,2015(10):54-56.
被引量:3
5
张锦智,秦永雄.
主体间性问题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理论探索,2005(4):21-22.
被引量:13
6
田学良.
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观[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8):76-77.
被引量:1
7
裴领霞.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4):93-96.
被引量:2
8
刘兴盛.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
.理论观察,2014(8):47-48.
9
李赫亚.
哈贝马斯对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和改造[J]
.江淮论坛,2004(2):99-102.
10
常婧,李永妮.
浅析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J]
.魅力中国,2010,0(12X):83-83.
被引量:1
职业时空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