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22-23,共2页
China Condiment
同被引文献19
-
1邱立友,宫名宇,朱光州.多菌种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J].中国酿造,1993,12(1):2-7. 被引量:7
-
2王子光,胡莎,杨增久,巴顺利.酱油双菌种酿造新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1989(5):11-14. 被引量:1
-
3朱史齐.对酱油酿造的高盐、稀发酵工艺要认真剖析[J].上海调味品,1997(1):5-6. 被引量:3
-
4上海酿造科学研究所.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修订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5方继功.酱类制品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114-122.
-
6无锡轻工业学院,等.微生物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5:542
-
7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64
-
8大连轻工业学院,等.食品分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118-121
-
9黄仲华.中国调味食品技术实用手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697-702
-
10郭承民.介绍几种酱油酿造使用的国产新设备[J].中国酿造,1999,18(1):29-3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3
-
1贡汉坤,王传荣,孙林超.传统豆酱人工接种发酵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技,2004,29(10):37-39. 被引量:7
-
2朱史齐.看三项技术交流应用和发展——回忆全国第一次酱油技术座谈会[J].中国调味品,2001,26(1):31-33.
-
3冮洁,吴耘红,蒋继峰,刘晓兰,邹东辉,邹晓平.黄稀酱生产新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10):62-64.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17
-
1李海梅,马莺.曲霉菌酶学性质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4,23(7):6-9. 被引量:5
-
2李海梅,马莺.黄豆酱的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调味品,2004,29(10):8-12. 被引量:25
-
3李铁,臧威,刘井权,孙剑秋,肖静,张淑园,张兰兰.米曲霉沪酿3.042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7,26(2):19-22. 被引量:4
-
4张菊华,苏东林,张群.HACCP在永丰辣酱生产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9(3):97-99. 被引量:1
-
5刘颖,王佳瑞,刘婧美,马永强.米曲霉制备高蛋白酶活力酱曲工艺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2009,25(9):1049-1051. 被引量:13
-
6崔韵,刘烨,黄小芬,李共国.食用海藻发酵加工研究进展[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0,17(1):31-33. 被引量:7
-
7于志鹏,陈淑贤,刘海波,石彦国.传统豆酱胀袋原因分析及杀菌技术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0,35(2):69-71. 被引量:6
-
8葛鑫,周伟,李铁晶.现代豆酱的发酵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46-46. 被引量:1
-
9李志江,戴凌燕,王欣,左锋,姚迪,关琛.酿酒酵母对豆酱发酵影响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2(5):68-71. 被引量:6
-
10杨进,孟鸳,李冬生,黄红霞,康旭.黄豆酱发酵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10,35(11):276-28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