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通感·应和·象征主义——兼论中国象征主义诗论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由于钱钟书先生注重回溯中国古典文学及相关观点而忽视新诗及其理论蕴含的启示,即使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涉及西方象征主义,却与其重要的应和理论失之交臂,故《通感》的论述仅止于修辞手法层面。多年的研究表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包含同时又超越通感,更具艺术本体论层面的价值,并因此被奉为象征主义先驱。中国现代新诗亦超越了传统诗词的手法,经由应和之途建构起中国象征主义诗论。
作者 李丹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9-183,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钱钟书.《通感》[A]..《七缀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 2戴望舒.望舒诗论[J].现代,1932,(2).
  • 3穆木天:《什么是象征主义》,《文学百题》,生活书店,1935年,第118页.
  • 4梁宗岱.《论诗》[J].诗刊,1931,(2).
  • 5钱春绮译.《感应》.《外国诗人成名作选》,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 6褚孝泉.通感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4):87-91. 被引量:31
  • 7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J].外国文学评论,2004(3):5-18. 被引量:19
  • 8[英]埃德蒙·威尔逊.《象征主义》.《阿克瑟尔的城堡--1870年至1930年的想象文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第15页.
  • 9梁实秋.《文学的美》[J].东方杂志,1937,34.
  • 10梁宗岱.《象征主义》[J].文学季刊,1934,(2).

二级参考文献66

  • 1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1页.
  • 2韦勒克 沃沦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年.第236页.
  • 3.《1859年沙龙》[A]..《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C].,.第645页.
  • 4.《波德莱尔全集》(以下简称《全集》)(Baudelaire,CEuvres completes,ed.Claude Pichois,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t.I,1975t.[M].,.第793页.
  • 5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M].,..
  • 6.《波德莱尔书信集》(以下简称《书信集》)(Baude-laire,Correspondance,2 vo1.,coll.Bibliotheque de la P1eiade,1973),第一卷[M].,.第337页.
  • 7.《Puisque realisme il y a》[A]..《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C].,.第59页.
  • 8.《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和生平》[A]..《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C].,.第751页.
  • 9.《书信集》(第一卷)[M].,.第336页.
  • 10.《现代生活的画家》[A]..《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C].,.第698页.

共引文献95

同被引文献5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