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探寻
摘要
从人类社会的性质、文化结构及延续等向面着手探讨,进而对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模式及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出处
《现代商贸工业》
2011年第3期74-75,共2页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参考文献5
-
1陈庆德.经济人类学的生态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0(4):16-21. 被引量:8
-
2袁国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转换与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1,(1):66-66.
-
3凯·米尔顿.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
4人类学的趋势[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5李亦因.田野图像一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66.
二级参考文献9
-
1[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2页.
-
2[美]罗伯特·F·墨菲著 王卓君等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5页.
-
3[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8页.
-
4[美]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文化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
5[美]亚瑟·L·斯廷施凯姆著.杨小东译.《比较经济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
6Evans-pritchard, E·E·1940, The Nu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 89.
-
7ORedfield,.1960,The Little Community/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20-23.
-
8尹绍亭.《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云南刀耕火种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
9[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等译.《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共引文献7
-
1罗康隆.生态人类学的“文化”视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25-35. 被引量:14
-
2吕永锋.论文化建构的双重性——兼谈生态危机发生的文化本源及其消解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30-35. 被引量:2
-
3祖章琼.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立法之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4):20-21. 被引量:1
-
4刘娅.“猫与老鼠”如何相处——试论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6):108-108.
-
5罗康隆.论文化与其生态系统的制衡关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1):18-25. 被引量:10
-
6罗康隆.论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运行[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2):64-71. 被引量:30
-
7赵巧艳.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述评与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3(1):57-65. 被引量:3
-
1刘东文.经济管理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要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5):25-27.
-
2姜之铮.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2(6):31-36.
-
3罗康智.生态人类学眼中的“生态灾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18. 被引量:2
-
4南文.农业生产责任制与社会主义民主[J].中州学刊,1985(1):64-66.
-
5李泽中.关于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4(1):17-24.
-
6罗康隆.族际文化制衡与生态环境维护: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生态维护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3(3):100-105. 被引量:5
-
7罗康隆.族际文化制衡与生态维护研究[J].鄱阳湖学刊,2009(2):50-61. 被引量:5
-
8J.兰伯斯克,刘铭昌.经济民主:八十年代的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1981(9):50-51.
-
9余萍.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4(40):266-266.
-
10刘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