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教育的若干新趋势──新加坡数学教育国际会议的报道
被引量:13
出处
《高等数学研究》
1999年第1期2-4,共3页
Studies in College Mathematics
同被引文献81
-
1张林泉.浅谈高中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15(4):106-107. 被引量:3
-
2孙元功,孙红卫,黄治琴.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3):110-111. 被引量:5
-
3徐勇,黄思翔.高校新生高等数学学习情况初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7,28(2):76-81. 被引量:2
-
4霍承刚.点集拓扑教学的几点建议[J].德州学院学报,2011,27(S1):146-147. 被引量:2
-
5张小萍.美国大学数学教改初见端倪[J].中国大学教学,1998(5):46-49. 被引量:7
-
6李艳红.浅谈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过渡与方法的衔接[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8(1):75-76. 被引量:4
-
7段文娟.《高等数学》教材改革的一点设想——谈由初等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7(2):83-85. 被引量:3
-
8陈翔.图形思维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2):103-106. 被引量:5
-
9杨德广.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定位观与质量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2):6-9. 被引量:35
-
10刘忠喜.高职数学教学法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4,6(6):135-13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3
-
1张少霞.大学数学教育应更新观念——兼谈我校数学课程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3(2):73-76. 被引量:1
-
2石业娇.职业院校微积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7(2):71-72.
-
3向日光,吴柏森.对本科应用数学专业定位的思考及人才培养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5):61-64. 被引量:13
-
4袁洲.大、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78-81. 被引量:22
-
5秦德生.基于CAS环境下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75-77. 被引量:3
-
6周明益,耿红梅.高职高专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J].大众科技,2010,12(10):191-191. 被引量:1
-
7杨俊平.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29-30. 被引量:2
-
8杨俊平,冯丽.基于学生基础的高职数学教学与考核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39-40. 被引量:3
-
9霍承刚,晋守博,马书飞.点集拓扑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12,40(5):94-96. 被引量:2
-
10周仕荣.大学数学文化教育遭遇的困境和障碍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4):89-9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2
-
1罗朝晖.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在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的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9):5-6. 被引量:2
-
2黄敬频,方丽菁,黄留佳.民族院校数本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4):87-90. 被引量:9
-
3任保平.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视角下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5):41-44. 被引量:3
-
4龙汉武,何中全.普通高师“实变函数”课程分层教学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29-33. 被引量:4
-
5姜兆敏.关于如何做好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见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7):114-116. 被引量:4
-
6张雅波.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87-88. 被引量:4
-
7常娟,杜迎雪,刘林.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200-202. 被引量:12
-
8游永兴.高中新课标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5):76-77. 被引量:3
-
9李盈科,袁星,毛绪平,米拉吉古丽.浅谈大学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接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98-101. 被引量:4
-
10关洪岩,郝妍,张明.实变函数论的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115-118. 被引量:3
-
1李秉彝,吴颖康.新加坡数学教育50年(1965-2015)(续)[J].数学教学,2016,0(12):1-4. 被引量:1
-
2林熙.从李秉彝教授的微积分教材看国内工科少学时高数教材的改革[J].大学数学,1994,15(S2):85-88. 被引量:3
-
3李秉彝,吴颖康.新加坡数学教育50年(1965-2015)[J].数学教学,2016(11):1-5. 被引量:2
-
4罗琼,廖运章.新加坡的中小学数学应用/建模教育[J].数学通报,2014,53(8):17-21. 被引量:5
-
5Lee Peng Ye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Teaching analysis without εσ[J].大学数学,1994,15(1):1-5.
-
6沈月芳.美国学者谈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性质[J].上海教育科研,2002(3):45-47.
-
7韩潮.感受思维的体操 体味数学的奥妙——《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简化字版面世[J].全国新书目,1999,0(8):25-25.
-
8李秉彝,石东山.积分理论的收敛定理[J].昆明学院学报,1986,0(3):72-80.
-
9黄兴丰.李秉彝先生印象记[J].数学教学,2010(4):43-44.
-
10张奠宙.《课程标准》是家,不是牢房[J].数学教学,2014(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