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前朦胧诗”的意象革命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为巧妙对抗文革的政治高压和喧嚣矫情的"红色战歌","前朦胧诗"通过思想知觉化的方式,婉转地传达诗人们的迷惘、渴望与反叛的情思,恢复了以客观外物呈现心理世界的"心象"原则。"前朦胧诗"既故意拆解、颠倒当时流行的话语模式和意象语义系统,解构了太阳、春天和大地等传统的圣词、公共象征,又自觉创造"鱼儿"、"火"、"秋天"、"黑夜"等私设的个人象征意象,在破与立两个向度上完成了对传统意象艺术的变革与超越。"前朦胧诗"在讲究"心象"原则与象征之道的共同前提下,注重彰显抒情个体意象的差异性,为个人化写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但各人有各人意象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态,并且一个诗人个体也时常表现出多种风格。"前朦胧诗"的意象革命节制了抒情,以含蓄、朦胧效果的获得,促成了把握世界方式的立体化、间接化和内部化,对后来的"朦胧诗"构成了深刻的艺术启迪。
作者 罗振亚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50,共7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先锋诗学的建构与对话"(08BZW06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课题"20世纪中国先锋诗学研究"(NCET-05-035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徐敬亚.《崛起的诗群》[J].当代文艺思潮,1983,(1).
  • 2齐简-《飘满红罂粟的路:关于诗歌的回忆》,《思想的时代》,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
  • 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34页.
  • 4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儿三部曲写作点滴[J].诗探索,1994,(2):105-105.
  • 5赵毅衡-《新批评·反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79页.

共引文献29

同被引文献19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