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相逢缘何不相识——谈罗素与中国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主持人语】当李鸿章出使欧美时,他并没感到自己像一个古人来到了"现代",而只是来到了与中国文化不大相同的另一种文化中。实际上,洋务派的想象力大多是空间性的。中国和西方"同处现代",没有这种共时性,就不可能在空间上遭遇,只不过它们在两个相隔甚遥的地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各有优长的文化。因此,洋务派用"新/旧"这一组本来标示时间先后概念的词来替换"西/中"这一组表示空间并立的词,
作者 黄学军
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2-100,共9页 China Book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J].读书,1996,0(1):3-13. 被引量:14
  • 2袁伟时.中国人对罗素思想的误解[J].学术研究,1997(11):60-64. 被引量:2
  • 3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1936.
  • 4《陈独秀致罗素先生底信》[J].新青年,.
  • 5罗素著.《中国往自由之路》.
  • 6冯崇义著.《罗索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
  • 7张东荪著.《后言》,见《时事新报》1921年7月31日.
  • 8胡适著.《胡适的日记》(上),中华书局.1985.
  • 9毛泽东著.《致肖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见《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 10罗素著.《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共引文献17

同被引文献85

  • 1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J].学术界,1987(5):21-29. 被引量:7
  • 2东荪.《现在的文化运动是否应得修正?》,《时事新报》,1919年11月26日.
  • 3君劢.《读六星期之俄国》[J].改造,1920,3.
  • 4《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民国日报》(上海)1917年11月10日,第1版.
  • 5《沪七团体欢迎罗素记》,《晨报》,1920年10月16日,第3版.
  • 6张东荪.《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J].正谊,1914,1.
  • 7蓝公武.《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与中国》,《改造》1921年第3卷6号.
  • 8方汉奇.《十月革命在中国报刊(1917-1921)上的反映》,《新闻业务》1957年第11期.
  • 9葛兆光.《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 10《俄京纷扰之现状》,《大公报》1917年11月12日.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