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透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伯恩施坦修正马克思主义是从偏离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始的,其最重要的哲学依据就是新康德主义。在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下,伯恩施坦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认社会主义是科学,攻击马克思主义具有否认人的道德动机的"反伦理倾向"。伯恩施坦与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上是完全对立的,这是他走上修正主义道路的立场根源。
作者
李晓东
机构地区
宁波市妇女联合会
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4,共5页
Journal of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关键词
伯恩施坦
社会主义理论
新康德主义
分类号
D091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52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2
中央马列编译局资料室:《伯恩施坦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229-230、296、58、83、83、273-275、295、283、69页.
3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32、33、74、53、5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共引文献
252
1
刘士林.
文化都市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阐释[J]
.学术月刊,2007,39(12):8-13.
被引量:10
2
陈天庆.
美是造化自身的闪耀——马克思、海德格尔及后主体主义的理解[J]
.学术月刊,2007,39(12):81-89.
被引量:1
3
孙亮.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证伪——与何中华教授商榷[J]
.东岳论丛,2008,29(1):129-133.
被引量:4
4
何中华.
实践本体论被证伪了吗?——答孙亮先生[J]
.东岳论丛,2008,29(1):134-140.
被引量:4
5
夏从亚,孙伟正.
个人发展的时代审视[J]
.东岳论丛,2008,29(1):144-148.
被引量:6
6
余源培.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0(1):15-22.
被引量:45
7
刘顺厚.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2):33-37.
被引量:77
8
刘成.
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起源及早期演变[J]
.史学月刊,2008(3):75-83.
被引量:2
9
黄明理.
善恶因果律的现代转换--道德信仰构建的关键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104-107.
被引量:3
10
何云峰.
网络信息责任与网络伦理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108-11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3
1
朱旭红.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历史后果——从当代“第三条道路”与伯恩施坦主义的比较看社会主义的发展[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91-97.
被引量:4
2
肖枫.
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J]
.科学社会主义,2007(2):25-32.
被引量:14
3
徐崇温.
列宁与伯恩施坦:到底是谁修正了马克思主义?[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7):13-19.
被引量:2
4
陈学明,朱南松.
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的形成及其教训——对伯恩施坦在恩格斯逝世后发表在《新时代》上的几篇文章的探讨[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9(5):23-33.
被引量:3
5
徐觉哉.
对伯恩施坦主义的重新解读[J]
.社会科学,2008(10):4-14.
被引量:5
6
汪亭友.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对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观点的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61-66.
被引量:9
7
贾淑品,俞良早.
重新审视伯恩施坦对“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目的”关系的认识——兼论其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误解和背叛[J]
.甘肃社会科学,2010(2):115-118.
被引量:2
8
贾淑品.
对伯恩施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J]
.前沿,2010(1):9-12.
被引量:1
9
李达理.
对伯恩施坦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审视[J]
.河南社会科学,2010,18(2):123-125.
被引量:2
10
张世鹏.
关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3):3-2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冉津宇,张思军.
近十年来国内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研究综述[J]
.绥化学院学报,2019,39(2):48-52.
1
李小玲.
宗教哲学视域下中西文化心理考察[J]
.延边党校学报,2014,30(4):34-36.
2
李惠钦.
从“求诸己”看孟子的伦理倾向[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4):11-14.
3
狄国忠.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宁夏党校学报,2009,11(3):56-59.
4
荣长海.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与刘奔同志商榷[J]
.哲学研究,1985(5):45-49.
5
王斌.
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唯物史观[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2):19-23.
被引量:1
6
李长虹.
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J]
.理论学刊,2005(8):89-91.
被引量:6
7
杜志清.
古代欧洲哲学人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8(2):61-67.
8
王瑶.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J]
.青年与社会,2015,0(5):281-281.
9
赵飞.
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7(3):5-7.
被引量:1
10
李抒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又快又好发展的哲学[J]
.宁夏党校学报,2006,8(2):13-1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