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发展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间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作者
余娟
吴丽娜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出处
《党史博采(下)》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赫鲁晓夫
毛泽东
中苏关系
分类号
D829.5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光祥.
毛泽东两次帮助赫鲁晓夫渡过危机[J]
.党史纵横,2008(4):48-49.
被引量:1
2
沈志华.
1954年-1957年的中苏琐事[J]
.中国企业家,2008,44(8):120-122.
被引量:1
3
李鹏程著.毛泽东与中国文化[M]. 人民出版社, 1993
4
沈志华.
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
.历史研究,2005(2):119-143.
被引量:27
二级参考文献
201
1
时殷弘.
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1):97-111.
被引量:5
2
王炳南.
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的回忆[J]
.国际问题研究,1981(1):37-39.
被引量:1
3
师哲,李海文.
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J]
.百年潮,1997,0(2):11-17.
被引量:15
4
.《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N].《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日.
5
逢先知 金冲及.《毛泽东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2页.
6
逢先知 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55页.
7
山多尔·科帕奇.《匈牙利悲剧》.龚新康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年.第119页
8
Волков и т.д.,Совемский Союз.c.194
9
内部参考,1956:664-664.
10
АПРФ,Ф.3,оп.64,д.484,л.64-75. из Волков и т.д.,Совемский Союз.c.300-306
共引文献
26
1
沈志华.
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现与内在逻辑——对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评估(NIE)”的评估[J]
.国际观察,2005(5):7-16.
被引量:5
2
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
.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
被引量:610
3
沈志华,李丹慧.
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J]
.俄罗斯研究,2006(3):45-58.
被引量:9
4
代素娟,陈德省.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原因之浅见[J]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19-121.
被引量:1
5
沈志华.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二[J]
.史学月刊,2007(1):75-89.
被引量:9
6
沈志华.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J]
.历史研究,2007(6):82-109.
被引量:18
7
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
.开放时代,2008(2):42-56.
被引量:81
8
沈志华.
美国中央情报局眼中的中国——冷战时期美对华情报评估综合性文件概述[J]
.史学月刊,2009(1):79-98.
被引量:3
9
徐蓝.
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成果与展望[J]
.历史研究,2008(6):25-33.
10
张飞虹.
刘少奇外交活动与思想研究述评[J]
.党的文献,2011(1):107-113.
1
李华.
苏共党内特权阶层究竟产生于何时[J]
.学术界,2010(10):180-185.
被引量:1
2
张映宇.
赫鲁晓夫时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经验教训[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19(2):70-74.
3
李健.
落马官员的致命“雅好”[J]
.党的生活(河南),2014,0(24):30-30.
4
汤纪龙.
还我的单反![J]
.少先队小干部(综合版),2013(11):42-44.
5
杨存堂.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与苏联的体制[J]
.探索与争鸣,2003(2):43-45.
被引量:1
6
程又中.
苏联共产党认识共产主义的教训[J]
.科学社会主义,2002(1):64-66.
被引量:3
7
周作翰.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再认识[J]
.科学社会主义,1987(3):134-136.
8
当前党员队伍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
.党建文汇(上半月),2005(2):14-14.
9
刘国菊.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古巴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俄罗斯研究,2016,0(5):82-105.
被引量:1
10
闻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不是盛世,而是危世[J]
.探索与争鸣,2011(12):20-22.
党史博采(下)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