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诱因相对集中、瞬间暴发性强、虚实互动强、影响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等特征,其主要参与者为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和知识分子。网络空间的内在特殊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供给不足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不健全不敢担责,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最重要原因。完善制度供给和网络民意诉求渠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社会协商机制,以及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是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作者
陈宏斌
机构地区
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
出处
《公安研究》
2011年第1期16-19,共4页
Policing Studies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特征
起因
化解
分类号
D631.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90
1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2
昝玉林,许文贤.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探析[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0):25-29.
被引量:16
3
刘力锐,张雷.
网络政治动员的消极影响及治理[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1):31-35.
被引量:13
4
张桂霞.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04-107.
被引量:33
5
王邈,蒋一斌.
网络群体极化及其心战功能[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19(4):36-39.
被引量:23
6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
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J]
.中文信息学报,2007,21(1):96-100.
被引量:123
7
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7-122.
8
[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9
陶文昭.
互联网群体极化评析[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9):9-12.
被引量:28
10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引证文献
11
1
周菲菲.
预防与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J]
.传承,2012(20):90-91.
被引量:1
2
薛松.
政治参与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J]
.公安研究,2011(4):20-22.
被引量:7
3
陈帅,范入今.
网络在群体性事件初期的言论聚集效应研究[J]
.商情,2011(26):189-189.
4
陈广蕾.
论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3):48-51.
5
罗坤瑾.
网络文化建设与经济转型之关系研究——以贵州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5):107-109.
6
杨军,林琳.
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研究述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11):157-161.
被引量:12
7
冯霞,卜晓珊.
互联网对社会运动的影响机制阐释[J]
.阴山学刊,2013,26(5):13-20.
被引量:1
8
陈思蓉.
浅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及防治——以“淘宝10.11事变”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14(2):45-45.
9
吴诗贤,张必兰.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相关研究述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85-88.
被引量:6
10
吴春岩.
网络群体事件政治价值分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4):56-57.
二级引证文献
27
1
张冬梅.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3(2):36-38.
2
方然.
政府教育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J]
.电子政务,2013(2):40-48.
被引量:5
3
郭喨.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模式与动力机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59-62.
被引量:1
4
张森焱.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26):2-3.
5
宗刚,邵玉彩.
民主化内生力量视域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探析[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1):46-50.
6
宗刚.
民主化内生力量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探析[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2):34-39.
7
李文静,贺芒.
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话语建构主体矛盾性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4,27(9):167-168.
被引量:1
8
贾梦莹.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J]
.商,2014(24):191-191.
9
刘君.
“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5):13-16.
被引量:1
10
熊英,徐钢,田茹,汤红娜.
保定市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J]
.河北企业,2016,0(2):29-30.
1
冯雅娴.
当前形势下公安机关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J]
.大家,2012(18):69-70.
被引量:1
2
何军.
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学理论,2013(22):53-54.
被引量:5
3
司晓磊.
新形势下大力提高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引导能力问题研究[J]
.科教导刊,2011(32):154-155.
4
汪洋.
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和治理对策[J]
.法制与社会,2008(30):185-186.
被引量:2
5
刘新禄,曹彩霞.
社会协商机制构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4(7):45-47.
被引量:2
6
刘建春,钟小惠.
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J]
.中外企业家,2009(11X):268-269.
7
詹志华,魏逸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J]
.宁夏党校学报,2012,14(4):44-47.
被引量:2
8
吴碧君.
社会协商是实现基层社会良性运行的有效途径——以成都市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社会协商机制为例[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6-9.
9
伍丹.
关于我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问题的思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2(5):104-106.
被引量:1
10
杨彩云.
我国政府网站的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分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4):56-59.
公安研究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