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公安协商性执法语境中的主体间性分析进路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现代社会公民利益多元化的事实、公民冲突潜能的扩张,并没有改变不同主体之间源于共同利益、价值的一致性,相反它使得协商在公安执法中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主体间性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公安协商性执法的主体间性则是基于不同主体的共同存在而引发的,是不同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为了实现公安执法程序中不同主体间的协商功能,我们必须重视主体间的对话、沟通和商谈,强化主体间的平等与合作,并运用协商程序搭建公安执法中不同主体之间沟通与对话的平台。
作者 缪文升
机构地区 江苏警官学院
出处 《公安研究》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Policing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王建源.迈向对话的正义-协商性司法的制度逻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 2[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 3吴学艇.论刑事司法的协商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16(4):73-85. 被引量:6
  • 4[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5李贵成.将协商引入司法——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启示[J].人民检察,2009(7):13-16. 被引量:5
  • 6[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7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0
  • 8[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9[美]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 10SeeMark. VanHoecke, "LawasCommunication" HartPublishing, 2002, pp. 198-199.

二级参考文献58

  • 1谢晖.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1,22(4):46-57. 被引量:6
  • 2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J].现代法学,1996,18(6):4-30. 被引量:162
  • 3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J].中国法学,2002(1):24-38. 被引量:77
  • 4[美]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7.
  • 5[美]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6[澳]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7[美]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M].高鸿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8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43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的附件.《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宣言要素草案初稿》.
  • 9[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以下.
  •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同被引文献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