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香草美人”符号体系的传播赢效分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突兀的高峰。从传播学的角度,能获得这种长期的、显著的传播效果,诗歌中所使用的符号是一个重要因素。楚地方言的使用增加了语言与作者、当地受众的接近性,同时也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走进中国文学史;香草在楚民生活中的日常化增加了符号的熟知性;香草在楚文化中的巫术性意义强化了符号的可信性;香草和与香草紧密相关的美人,既具有悦目性,也具有悦情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惊采就是文化思维的精彩。
作者 阮艳萍
出处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6-168,共3页 Forward Pos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熊晓辉.《楚辞》中苗歌结构因素再探[N].团结报,2003-10-14.
  • 2龙文玉 龙海清.屈原族别初探.吉首大学学报,1981,(1).
  • 3过常宝.《离骚》和巫术仪式[J].文学遗产,1992(3):19-26. 被引量:4
  •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71.
  • 5袁行霈.温词艺术研究[A].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99.
  • 6袁行霈.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艺术美[A].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5-136.
  •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第91页.

共引文献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