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江淮丘陵易旱区新型种植方式经济生态效益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安徽省江淮丘陵易旱区4 种新型种植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小麦—水稻相比,新型种植方式的产量、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较高,防灾避灾能力强,宜于在江淮丘陵易旱区大面积推广。
作者
董召荣
徐国余
王占乔
机构地区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
安徽省农业厅科教处
定远县农技推广中心
出处
《耕作与栽培》
1999年第5期16-17,21,共3页
Tillage and Cultivation
基金
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关键词
易旱区
新型
种植方式
江淮丘陵地区
经济效益
分类号
F326.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张卫建,柯建国,李昌新,万猛邦.
红黄壤水田高产高效可持续复种模式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8,18(5):3-6.
被引量:12
2
汪双波,杨学武,李林,杨忠炬.
洞庭湖集约农区稻田新型种植制度综合效益研究初报[J]
.湖南农业科学,1997(5):22-26.
被引量:2
3
吴善堂.贵州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的研究与推广.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M].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125-138.
4
章熙谷.江苏省几种主要多熟种植制度的经济生态效益及其生产弹性分析.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M].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73-78.
5
李萍萍,卞新民,章熙谷,高德明.
长江三角洲麦/玉米-稻新种植制度高产稳产的生态学原理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1998,9(1):41-46.
被引量:11
6
庞天荣,李海龙,廖洪平,黎安和.
丘陵旱地分厢带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8,18(5):10-1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刘巽浩,任天志.
集约持续农业——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抉择[J]
.世界农业,1993(9):4-6.
被引量:13
2
方兆登,丁鼎良,邬德洪.
新三熟制对杭嘉湖平原土壤性状的影响[J]
.土壤,1993,25(2):75-78.
被引量:1
3
陈阜,蒋建平.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与持续发展[J]
.耕作与栽培,1995,15(3):1-6.
被引量:10
4
邓虹,黎安和,苏道志,白劲斌,蒋建平.
旱地多功能高效益宽带多熟间套种植模式及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1996(6):5-6.
被引量:3
5
蒋观真,两旱-水三熟制栽培技术,1992年
6
团体著者,气候变化与作物产量,1992年
7
程纯枢,中国的气候与农业,1991年
8
印继勤,新型耕作技术及理论,1990年
9
韩湘玲,多熟种植,1983年
10
李萍萍,农业技术经济,1994年,1期,18页
共引文献
21
1
刘新卫.
长江三角洲典型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6):133-138.
被引量:28
2
常新刚,黄国勤,熊云明,曹开蔚,周培建,刘隆旺.
双季稻与黑麦草水旱轮作的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分析[J]
.耕作与栽培,2005,25(4):16-17.
被引量:11
3
王辉,屠乃美.
稻田种植制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06,20(5):498-503.
被引量:22
4
韩书成,濮励杰,陈凤,张彩云,张健,彭补拙.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J]
.土壤学报,2007,44(4):612-619.
被引量:24
5
张卫建,柯建国,李昌新,万猛邦.
红黄壤水田高产高效可持续复种模式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8,18(5):3-6.
被引量:12
6
董召荣,徐国余,王占乔,周久山,王贡涛.
江淮丘陵易旱区避灾高效种植模式初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1999,5(2):22-24.
7
张祥明.
蒙城砂姜黑土试验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J]
.耕作与栽培,2000,20(3):5-6.
被引量:2
8
徐宁,黄国勤.
稻田轮作对水稻病、虫、草害的影响[J]
.生物灾害科学,2013,36(1):26-30.
被引量:15
9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陈启元,张鸿.
川西平原稻田高效可持续三熟复种模式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2):123-127.
被引量:6
10
段红平.
中国南方耕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现状[J]
.耕作与栽培,2000,20(6):1-4.
被引量:5
1
王履定,朱开福.
江淮丘陵林业的基本战略选择[J]
.林业经济,1990(5):30-33.
2
包征平.
“五八”造林绿化结硕果[J]
.江淮文史,1999,0(3):135-140.
3
压力化为动力[J]
.安徽林业,1997(1):10-12.
4
钱万知.
前进中的全椒县供电局[J]
.农电管理,1997,0(5):15-16.
5
徐昌运.
浅谈江淮丘陵地区夏粮增产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S2):20-22.
6
周绪良,王新洋.
江淮丘陵地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立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6(12S):17-17.
7
戴继霞.
江淮丘陵地区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初探[J]
.华夏星火,2005(3):141-142.
8
徐文明.
庐江县发展种草养鹅提高综合效益的经验[J]
.中国家禽,2001,23(19):38-38.
9
刘伟.
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6):64-65.
10
彭长江.
退耕还草好项目——种甘草[J]
.农家顾问,2003(3):35-36.
耕作与栽培
199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