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消解易代:从《同郡五君咏》看清初士人的身份认同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明清易代造成士人出处与认同上的混乱,这种焦虑不仅存在遗民,也存在清入仕之士。清初松江士人利用咏史诗《五君咏》这一体裁,吟咏本郡名士,将晚明地方乡贤与易代之际的名士一起吟咏,以"文人"身份认同来逃避易代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偏见、道德上的臧否,以此消解自身对易代问题的焦虑。并且随着清政权对"忠"的提倡,士人的私怀与国家的赐谥逐渐纠葛在一起。清初士人的吟咏,一方面是对已故者的追思,以此解怀;另一方面则在评定同郡士人易代之际的表现时,重塑他们认可的地方乡贤,以确立一个重建秩序的规范,给自己的安身立命一个合理的诠释。由此整合与重朔易代之际的身份认同,为动荡的文化秩序提供一个稳定的观念性基础与支撑。而这种地方认同最终被国家所操纵,成为新王朝统治秩序的一部分。
作者 冯玉荣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3-89,共7页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变动时期地方秩序的重整:以明末清初的江南为中心考察"(08JC770007)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群体与社会变迁--多学科视域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CCNU09C0200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2

  • 1孔定芳.清初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意义寻求[J].历史档案,2006,19(2):44-54. 被引量:6
  • 2孙慧敏.《书写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节故事的形成与流传》[J].台大历史学报,1990,(26).
  • 3《宋书》卷73《颜延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 4于溯.略论颜延之《五君咏》对早期咏史诗的变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6-11. 被引量:2
  • 5宋征舆:《林屋文稿》卷4《同郡五君咏》,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5册),第496-497页.
  • 6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卷16《宋征舆传》.
  • 7《明史》卷288《董其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 8《明史》卷298《陈继儒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 9徐枋《居易堂集》卷12《杨无补传》,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04册),第238页.
  • 10查继佐:《国寿录:行取知县夏公传》.

二级参考文献83

  • 1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J].历史档案,2004,17(4):47-56. 被引量:11
  • 2[9][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3[2][清]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4[10][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2.
  • 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M].,..
  • 6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上册,《姜斋诗集·五十白定稿·续哀雨诗》.
  • 7方以智.《方氏遗书》卷首引.
  • 8魏禧.《魏叔子诗集》卷四.
  • 9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集》.陈去病.《明遗民录》“刁包”.
  • 10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集》.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三“凌云”.

共引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